2009年12月20日星期日

[转帖] 对IEEE和SCI等的通俗简介

发信人: blues (红街cafe),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转帖] 对IEEE和SCI等的通俗简介
发信站: 珞珈山水 (Sat Dec 19 13:37:51 2009), 站内

为了帮助大家做科研时发PAPER,我把我一个博士师兄空间里的文章拿过来在这里
和大家分享,文笔相当诙谐,原创已经无从考证。快元旦了,希望大家新的一年
paper满天飞啊,哈哈
----------------------------------------------------------------------------------------------------------------------

电子类学生大都知道IEEE, 这个IEEE就像一个大的BBS论坛,而这个协会下面有很
多杂
志,比如图像处理,信号处理,微波技术等。这些杂志就是论坛下的分版面。每个
版面
有版主
(主编),版副(副主编)等职务。


大学里的教授负责组织人力在IEEE灌水。教授灌的水被别的论坛或版面转载或引
用。这
就叫坑。大牛教授挖大坑,小牛教授挖小坑。同学们就在这些大坑,小坑中灌水。
水越
多的坑,坑就越牛,从而挖坑的教授(坑主)名气也越大。根据挖坑的大小,和水
量,
IEEE会评选出IEEE senior member (高级坑主),IEEE fellow (坑王),IEEE
lifefellow(终生坑王)。一般同学只要交了注册费就可以成为student member (灌
水学
员), 毕业后可成为member(灌水员)。

IEEE每个版面一般会举行一年一度的版聚(IEEE symposium)。大家从四面八方聚在
一起
交流灌水心得。一些坑王会在版聚时介绍挖坑经验(IEEE workshop)。为了鼓励灌
水学
员灌好水,为成为坑主作准备,版聚设了本年度最佳灌水奖(best student
paper)。一
般灌水在IEEE的发贴区(IEEE sponsored conferences)。有价值的坑或者连环坑经
编辑
后会保留到精华区(IEEE Transaction).

因为发paper吗,就像我们在BBS上灌水一样,都是大家自娱自乐的,今天有个人做
了个
新发现,想ZB一下,于是就投了个文章,有个叫编辑的,说他自己不能判断别人是
否装
B,于是找了其他的水王,让他们去顶帖,结果上了十大的就要了,于是那个ZB男
就小
小的满足了一下变态的快感,所以怎么能用自娱自乐的东西作为学术指标呢?


而且快感满足一下就够了,总不能天天上十大阿,潜心搞研究才是正事儿,所以老
外的
paper很多时候反而比中国人少,但是人家没有能上十大的成果是不拿出来丢人
的,人
家要挖就挖个大坑,叫别人跳进去灌水。小学生都知道有个挖坑高手叫做哥德巴
赫。故
老外的表现值和生命力都不高。但是中国人呢,马甲多多,一个论文弄成几篇来
发,还
把英文论讨论区的帖子翻成中文,到中文讨论区去发,然后自己引自己,最后好不
容易
上了十大,又冒出了新语丝来找他们算帐。结果在英文讨论区被封终身。

再补一句,什么叫做学术会议呢,就是一帮人为了找个机会攒人品,但是大家又在
世界
各地,平时还要搞科研,养家糊口,怎么办呢?于是他们说我们办个会议吧,这样
就可
以向学校请假了,而且还可以申请签证了。所以大凡会议都是在好玩的地方开的,
就算
在中国开,也不会在上海,都是跑到桂林,成都。去年听说美国有个生物学的牛会
议,
那帮人把美国玩遍了,于是说,到巴西去玩吧。

所以,会议论文这种东西,就像大家去KTV唱歌一样,某些人要去吼两嗓子,但是
主办
的人也没有那么多钱bg阿,于是就说这样吧,大家先预吼一下,再找几个人去评价一
下,确定这个人来唱歌不会搞的大家吃不下饭。然后呢,总要交钱给KTV老板阿,
于是
就开始收钱了,学生会员吗,自然打折啦。唱歌还要灌个CD 留作纪念呢,于是就
找了
诸如Springer这种刻光盘的,搞个什么proceeding, Springer也想多卖几张CD,于
是就
搞了LNCS这样的合集。后来LNCS不够了,有开了几个分册,名曰什么LNAI,
LNBI......

所以清华的王垠大侠一语道破天机:大凡垃圾的会议都是IEEE开的

时间久了,每个版都有帖子上限的阿,有些人又想在gf面前炫耀一下自己paper,
于是
版主们就开始编辑精华区了,有个叫Thomson的版主,搞了个叫做SCI的,搞的多少
大学
天天计较谁在精华区里面帖子多。但是精华区总是有限的,要进精华区的帖子那么
多,
怎么办呢,于是就搞了个SCIE。SCI只是标M的帖子,还有帖子怎么办呢?于是又发
明了
什么EI,权当是标g的帖子吧。刚才说了唱歌的事情,总要搞点什么流金岁月吧,
于是
又有了个ISTP。

这下又被清华的王垠大侠说出来了:什么SCI,EI,不就是Google一样的东西嘛

为了回击王垠大侠的指责,站务们又找出一堆经验值高于一定值的人,这帮人就叫做
fellow, 有个叫做IEEE的BBS,找出了一帮IEEE fellow, 好像里面最年轻的人还是
个中
国人,还有个叫做ACM的论坛,找出了一帮ACM fellow。找出来之后竞争还是没有结
束,一帮人又在争吵到底是IEEE Fellow值钱,还是ACM fellow值钱。

所以历史再一次证明,是我们中国人推动了世界科学的进步,因为我们中国人是世
界上
最在乎paper数量,最喜欢上十大,最喜欢版主给自己的帖子加精,最重视SCI,EI,
ISTP,最喜欢转贴,最喜欢讨论到底哪个fellow值钱的民族。 这恰恰就是我们不
能站
在世界科学前沿的原因

--
如今的山水到处是充满思想的年轻人,上火得很,我上山水也只敢逛逛PIE,二手
还有SEX版了 | 别拿版主不当干部

2009年11月28日星期六

(转贴)澳洲申请攻略phd(不用考gre)(gpa也不管)(富婆如云)

发信人: datouwawa (datouwawa), 信区: Abroad
标 题: (转贴)澳洲申请攻略phd(不用考gre)(gpa也不管)(富婆如云)
发信站: 珞珈山水 (Sat Nov 28 01:34:42 2009), 站内

因为之前 VioletElegy 师兄的申请总结已经很详尽了,
我这里就以他的总结为蓝本查漏补缺一下

作者 wsybgws (武运昌隆), 信区: ExceptNA

标题 [澳洲申请攻略]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8年03月23日22:06:57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
因为之前 VioletElegy 师兄的申请总结已经很详尽了,
我这里就以他的总结为蓝本查漏补缺一下

申请澳洲学校的步骤

1>.满足学校的语言要求,澳洲的学校一般托福雅思都承认,具体要求看各个学校网站,
但要注意一点,即使申请的时候可以用托福,最后签证还是需要雅思的成绩,要求为6
分,不
卡单项,所以拿着offer之后抽点时间看一下就可以考了.

2>. 查询学校,P大的学生就从G8里选择,看哪个学校的哪个系,有自己感兴趣的方
向,感兴
趣的导师,然后,发信陶瓷.
G8: 澳洲国立大学(ANU) 墨尔本大学(Unimelb) 悉尼大学(USYD) 新南威尔士大
(UNSW) 莫
那什大学(Monash) 昆士兰大学(UQ) 阿得莱得大学(Adelaide) 西澳大利亚大学

3>.陶瓷,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记住,申请PHD, 在没有陶瓷的情况下,成功率为0.
只有在套好教授,确定人家要你,并且你满足学校其他要求的情况下,你才能申请,不
然就是
给学校送申请费了........

我的陶瓷方式:

找到感兴趣的教授,读他的paper,写出一篇research proposal,和CV一起寄
过去,教授如果对你感兴趣自然会给你回信.

VioletElegy的陶瓷方式:

跟教授套词时候,一般很难先写research proposal发过去
一般还是先大致描述一下自己背景,然后讲一下自己的背景跟教授的研究方向的相
似之处
最后的research proposal一般是在教授答应要了之后申请者自己写一个底稿,
然后教授帮助申请者修改之后完成

注意事项:如果申请之前,不认识对方的教授,最好不要轻易给华人教授发信,他们一
般自视
甚高,并且相当的装X.例如卧龙岗大学(UOW)的某华裔prof说本科生只有前XX名才能
申请,
研究生只有发表7篇SCI才能有奖学金啥啥的,然后我直接用中文发信骂回去了...

4>.奖学金,主要是和教授讨价还价,具体情况后面有讲

1. 什么样的人适合申澳洲?

据我所知, 北大似乎没有多少申澳洲的, 这与人们的一些偏见以及盲目虚荣跟风
申美国
的习俗有关,很多人想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还有一个原因是澳洲基本上不给没
有研究
经历的本科生提供奖学金,对于本科生申请硕士博士来说,很难。不过现在澳洲教
授也愿
意招收一些有研究经历的本科生.所以,本科生直接申请PHD的时候,一定要着重强调
自己的
研究经历,比如我的CV中2/3 都在说自己的研究经历.

那么,什么样的人申澳洲比较划算呢?

(1) 在国内读的硕士, 有研究经历的本科生
(2) 有国际文章,尤其是GPA不高的人,申美国的话top20肯定没戏的人
(3) 比较注重生活质量,尤其是已经有家室,想全家到海外生活,拿绿卡的人
(4) 担心去美国找不到对象的单身理工科ws男
(5) 某一方向在澳洲有不错的研究小组, 比如 天文,生物医学,地质, 太阳能
电池,
高温超导..等等,有很多小组是拿过诺贝尔奖的尤其值得申请
(6) 不愿意考GRE的人
(7) 申请程序不同,先套词后申请,一般只申2-3所,省申请费,offer来的早,
12月份
就来
(8) PHD没有申请周期,全年任何时候都可以申请,但大多数学校只有每年8月的一轮
奖学金
申请. 有的学校,比如UQ,奖学金也是全年申请的,只要有人withdraw了,其他人就能
接着申
.比如我是一月申二月拿着的.

针对以上几点分别简单解释如下:

(1) 澳洲并不像美英那么有钱来给本科生提供奖学金,所以他们在申请的时候更加
注重你
的实际成果,你必须证明你已经在某一个方向入门了,上手了,这样他们才肯要
你,否则
他们没有耐心从一个本科生开始培养你。对于本科生来讲,gpa再高,如果没有论
文,一
般也很少有人要。所以GPA在系里20%--30%并且没文章的人是最亏的,前三名的人
肯定去
美国牛校, 本科生又很少有文章,所以对于本科生来讲的确很不划算。而对于研
究生来
说,澳洲承认国内的硕士,去读phD只需要3年,一般3.5年毕业。也就是说不需要
到美国
从头读五年,如果你能跟不错的组发好文章,那么很可能跟你一届的本科生去美国
的同学
还没毕业,你就已经能去他们学校做博士后或者faculty了。有文章的硕士生再加
上北大
的本科,申请澳洲很容易

相对来讲,本科生申请比较困难,必须有相当的研究经历,并且有相应的赏识你,
push 你申
请的教授,才有可能成功.

(2)如果是硕士生,只要有够档次的论文,哪怕是没发表的,只要能证明你的研究
能力,
那么再低的GPA都无所谓, 本人GPA狂低,但是申请过程中根本就没有人跟我提过gpa

这里要讲一点,澳洲采用7分制,85+为7+,75+为6+
一般6+就是优等生,所以大家一般都符合........

(3)澳洲的自然环境显然是公认的好,phd毕业了直接可以拿绿卡,然后就可以享受
本地的
铺天盖地的福利,义务教育,公费医疗,养老金, 讲师,程序员的待遇一般一年
有7w刀
。。。

(4)去澳洲的男女比例大大失调,女多男少, 富家女多,容易解决个人问题

(5)不必多说,每个专业的人都清楚世界上有几个强的小组。 就举一个例子, 可
以百度
"施正荣"这个人,当年去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学的太阳能电池,回国以后创业,现
在已
经纳斯达克上市了,中国首富之一,因为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太阳能电池就发明在澳
洲。。

(6)澳洲只需要考雅思,我个人认为雅思是世界上最人性化的英语考试,与之相
比,ETS简
直禽兽不如!(我GRE,老托福,雅思都考过)

(7)具体的申请程序我会在下一篇文章里面详细写

2. 澳洲的大学

澳洲地广人稀,总共2000万人口,大学数量很少,也很少进行大学排名,因为综合
大学很
少,政府实行教育产业化,自费学生门槛很低,所以很多大学也不是以科研为主,
这也是
澳洲大学在世界上排名不高的原因。因为每个大学都有各自的强专业,也有各自的
软肋。
比如,悉尼大学非常有名,国际排名也很高,但是我的方向--凝聚态物理--在
悉尼大
学根本没人搞,只有几个搞理论的,而悉尼大学的天文学则是非常的强,一大帮人
在搞,
所以我套词的时候悉尼大学根本没人理我。 而新南威尔士大学就相当于国内的清
华,工
科相当强,我上文提到那个太阳能电池就是新南威尔士专门的一个系,它的理科也
不错。
澳洲国立大学相当于国内的中科院,综合研究实力很强,是澳洲大学在世界排名最
高的,
有的版本说16名,有的版本说23名,但是由于地处堪培拉,非常偏僻,往往很少有
人去。
。。阿得莱得大学曾经出过两个生物医学诺贝尔奖,但是这个大学别的方向似乎都
不是非
常突出。同样,也很偏僻

总之,选择澳洲大学得时候不要只注重国际排名,而是要注重你即将从事研究的方
向的小
组的实力,导师的实力,有很多牛津剑桥和美国名校的老师都到那边做教授的。而
所有学
校的综合排名都不高。 其他因素,像气候,自然环境,城市,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所以澳洲没有什么诸如top10之类的学校,人们一般用"星级"来给澳洲大学归类,五星
级有8所大学,是澳洲最好的8所大学,这8所长期互相吹捧,自恃第一集团,而且
奖学金
也比较多,国际声望都不错,是申请的首选,还有几所四星级大学也有一些不错的
组,也
值得一申,其他的一般就最好不要考虑了这。

PS:其实我觉得四星级的最好直接无视掉比较好......

8所大学简称\"G8\" 他们分别是

澳洲国立大学(ANU) 墨尔本大学(Unimelb) 悉尼大学(USYD) 新南威尔士大学
(UNSW) 莫那
什大学(Monash) 昆士兰大学(UQ) 阿得莱得大学(Adelaide) 西澳大利亚大学 (忘
了啥缩
写了)

四星级大学有

麦考瑞(Macquaire)大学 激光专业比较强,还有会计专业,毕业了直接拿注册会计
师,这
个大学也是澳洲现在最有活力的大学,崇尚美式办学理念,其他大学大都式英式传
统,比
较死板
卧龙岗大学(UOW) IT比较强, 还有一个做高温超导的世界领先的组,教
授是中国人,这个大学离悉尼也很近
皇家墨尔本理工(RMIT) 不是很了解

3.申请的注意事项

澳洲大学的申请程序跟美国的申请程序大不一样,根本不是一个体系,这一点要格
外注意

(1)时间
首先澳洲在南半球,学期跟北半球错开半年,所以加入你是08年7月份毕业,那么
你07年
的7月份就要开始申请,deadline一般是8月31号,12月份来offer。 而12月份也是
大批美
国申请者刚刚开始寄材料的时间,所以两边可以同时申请互不干扰,澳洲申请失败
的话还
可以继续申美国。另外如果是系里的奖学金,往往没有入学时间限制,只要跟教授
商量好
,随时都可以入学。

(2)
澳洲的奖学金分三种:
政府奖学金:Endeavor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Research Scholarship
(EIPRS
或IPRS)
是澳洲政府拨的奖学金,每年整个澳洲只有330个名额,澳洲政府统一评选,分配
给各个
大学的名额非常有限,G8的大学一般能分到二三十个,分到每个系,一般也就一两
个。四
星级以下的大学往往是整个学校只分到一个。所以这个奖学金竞争非常激烈,一般
如果有
实力拿这个奖学金的人都有实力去哈佛MIT斯坦福啥的,所以如果不是大牛的话就
不要对
这个报希望。一般申到这个奖学金的都是那些年龄比较大,发过一坨文章,工作过
几年的
大龄青年携家带口的过去读博士的。 申请到这个奖学金待遇很爽,来回机票,签
证费,
医疗保险都有,出门坐车都能享受半价

大学的奖学金: 由大学统一评选, 比如UNSW大学的UIPA等等,G8每个大学几乎都
设立一
个这样的奖学金,用来给申请IPRS失败的人。而这一点申请者不用担心分别申请,
因为申
请的时候你需要填同一个表格,如果你在所有申请者里面排第一,学校会帮助你申
请IPR
S的,如果申请失败,学校也会给你学校的全奖。 这个奖学金名额就稍微多一些
了,很多
人都能申请到系里的奖学金: 这个就相当灵活了,如果系里有钱,刚刚拉到
funding,往
往就会在主页上贴出来招学生,比如我今年申请这个就是,这样申请就很自由了,
不用到
学校还有政府统一评审,offer说来就来,没有固定时间限制。我的offer就是入学
前一年
就来了。。。这个奖学金也是最好申的

(3) 套词相当重要! 必须要套词!

这一点跟美国大学大大的不同。由于澳洲不看重gpa这些东西,看重研究实力,所
以他们
公开要求学生在申请之前套词,联系教授,必须跟教授联系好,商量好来了以后要
研究的
课题,写一个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这样才可以申请。这个research
proposal就相当于美国的ps, 澳洲大学不要求ps,但是research proposal是必须
的. 所
以这一点很重要。由于澳洲大学侧重点比较分散,一般在选校的时候,与你专业
match的
学校往往不会超过五个,套词的时候如果有些学校的教授再不理你,那么往往最后
只剩下
两三所了, 跟这两三所的学校的教授一定要充分套词,充分交流,把即将研究的
课题讨
论差不多了。一般是你和教授一起讨论research proposal怎么些,你写一个底稿
教授帮
你改。改好以后就差不多了。一般如果有教授都给你改research proposal了,这
个时候
申请就已经成功了80%了,后面系里和学校里的评审就是走程序了, 因为教授会去
帮你说
话,声称自己必须招这个学生云云,否则教授辛辛苦苦跟你联系了几个月最后系里
不同意
,教授自己也很亏。所以即使offer还没来,如果教授答应要你,那么其实就已经
差不多
有底了。

而申请美国学校的时候,大多数学校都声称不欢迎套词,所以很多人都申十多所,
撞大运
一样,心理压力也很大,申请费也花七八千到一万。 澳洲的大学如果申十多所的
话,每
所都要跟教授讨论写research proposal,读一坨文章。。。那么会累死的。。。
最后澳
洲只需要申两三所, 有的学校甚至不要申请费,甚至雅思官方成绩单都不需要
寄,他们
会自己从数据库里面查。所以今年我申请学校的时候总共花了不到2000块。

所以,对于没有研究经验,没有论文的人,尤其是没进过实验室的本科生,哪怕
GPA再高
, 跟教授套词也没的套,因为你没有干过活。这样的套词信往往教授都不愿意
理,即使
理了,也会让你自己写research proposal.....

至于其他一些细节问题,都可以跟教授套词的时候商量,总之只要联系到了人,一
切都好
商量了,甚至你套词的时候没考雅思也是可以的,雅思没考够6.5也可以商量。一
切都事
在人为
※ 修改:·datouwawa 于 Nov 28 03:31:18 2009 修改本文·[FROM: 71.58.70.*]
※ 来源:·珞珈山水 http://bbs.whu.edu.cn·[FROM: 71.58.70.*]

2009年11月18日星期三

ligang2007 (岁月无声)谁是武大?

发信人: ligang2007 (岁月无声), 信区: WHUCentury
标 题: 谁是武大?
发信站: 珞珈山水 (Tue Nov 17 22:48:48 2009), 站内

四年一梦,如今在北京,时常想到的却是东湖畔的珞珈山。当年我刚上大学时是个
十分激进的先锋派,浑身对世界的不服气,满脑满心的愤懑,真正是一个愤怒的青
年。从党国当局到武大领导层,从梅园食堂的饭菜到梅园六舍的房间,无一不是我
批判的对象。和俊哥、邹礼闲扯淡似地的激烈辩论,对个人自由、民主制度的浅薄
却是坚定的信仰~~

在那方寸之地,我乱七八糟地读完了一些书,大一时的尼采、罗素,还有不自
量力要去触碰的康德、黑格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看到吐还是要装着看下
去。。。张爱玲、托尔斯泰和鲁迅全集,也是那时候开始大规模阅读的,当然,最
喜欢的还是我至今仍然最佩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到《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白
痴》、《罪与罚》,尤其是后来读了五遍以上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时,那是怎样的一
种心潮澎湃!看到陀氏说"人性是深不可测的"时那种近乎神圣的深邃。何德章老师
的历史感启蒙,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动态重构,还有,大一时候开始而现在早已飘
渺的暗恋。。。。。。

大二开始乱七八糟读起90年代的优秀文学,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张承志的
《北方的河》、《心灵史》,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王安忆的《长恨歌》,对才华横溢的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仍然记忆犹新,偶尔温习着金庸古龙温瑞安。大二下
开始的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桑巴特的《奢
侈与资本主义》,对维科历史哲学的初浅理解与尝试运用使我感到耳目一新。然后
是霍布斯鲍姆的"年代三部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还有三本厚达两千多页的剑
桥中国史,后现代主义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仍然记得美学原理课上邹元江老师激
情澎湃的挥洒,课上那针锋相对的讨论。我说"我认为人文领域真正的真理是不存
在的",他笑着让我对此观点展开叙述,我十分先锋派地拒绝了,声称我不想说,
然而对他的激情和胸怀的敬佩一直支撑着我度过大三时候最关键的抑郁期,后来经
历了一些辛苦后反而能够彻底敞开心怀……

大三开始上的课更少,思考了无数次考研还是工作,最后仍然未能确定,只得
继续学习。已经和宿舍的大鸟开始每晚在奥场跑五千米,跑到后来总是咬牙坚持坚
持,好几次腿都软了,看着他在前面,仍然坚持着跑完。想起那时候有了成块的肌
肉,还成为毕业之际面试时自夸意志强大的案例。那时候觉得要读一些文言文,于
是翻开感兴趣的《旧唐书》看了李世民,看了一本就再没看过,不敢跟人说我看过原
本的文言文史书。

开始在脑海里构造自己的世界史轮廓和中国史内涵,蓦然间对吴于廑先生写的
《<世界史>序言》由衷叹服,他宏阔而深邃的视野使我不倦地多次阅读一篇数万字的
序言。开始懂得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在说些什么,想着怎么样也要去上一下邓晓芒
老师的课。听着他在理学院三楼稳健地讲着康德,这位哲学史上的巨擘说"有兩種
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底唤起的惊异和敬畏就会日新
月异,不断增长,這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底的道德定律",心想这位德国的古板
老头子可真是无趣得很,把道德看得如此重要,后来知道这句话浓厚的宗教背景,
也明白尼采说的"上帝死了"在西方思想史上意味着什么……

俊哥大一时候就有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不知道他有没有读完,反正我是从
来也没有读过,从来对诗歌没有什么兴趣。我喜欢的是充满思辨性的话题,以及蕴
含狂热感情的长篇巨著。俊哥一来就让我读鲁迅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
长篇文言看得我忍不住地犯困,我得老实承认,我是宿舍里最没有学术修养的人。
上过分析哲学徐明老师的一两次课,我得老实承认,我听不懂他的课,看不懂他指
定的教材,不过俊哥和勇哥是能够搞清一阶逻辑和二阶逻辑的,这点我一直很佩服
他俩。

大四开始已经无心读书,开始了我闯荡社会的尝试,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在
激情与颓废中用掉光阴。记得因为兼职太晚无法回宿舍,只得在未名湖畔的石凳上
躺着凑合了一宿,在校门口的草地上躲着秋风。那时候的勇哥,在积极备考北大的
研究生,他已经专心搞起伦理学,进入了我无法望其项背的理论领域。大鸟每天对
着电脑和使馆的签证官、大洋彼岸的老外讲英文,为出国做准备,他看着不像做学
术的,大学阶段自称误入了历史系,果然快毕业之际,他的历史知识仍然十分缺
乏,连武则天的真正老公是李世民还是李治他都不知道。不过他跟着心理学一起上
了很多课,修了很多心理学的学分,想靠着这个为出国研习心理学专业打下一点基
础。今天,他已经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其时,跟着徐明搞分析哲学的人也有一个
他。俊哥痴迷了一段时间的逻辑学之后,突然觉得特别没意思,毕业之际卖掉了一
批刘东作序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在他之前,我也卖掉了手中仅存的这套丛书中
的几本。有人觊觎他的《管锥编》,俊哥二话不说直接拒绝:这书是饿死也不卖的……

最近武大发生很多事,陈龙二位落马,邓要出走……其实这些事以前也一直在发
生,只是最近有些频繁。赵林教授要离开又被劝回,鲁西奇的离开,我室友的离
开……更往前可以上溯至易中天的离开。这些都在使人们聚焦一个问题:武大怎么
了?武大还剩下些什么?

我一直想,这么多人谈论武大,到底武大是指什么?谁能够代表武大?谁能说
自己身上就是典型的武大人的形象?没人能打这样的保票。但我斗胆说一句:只要
是在精神上把武大作为自己的皈依,并一直努力去实践、去做好自己、过好生活的
人,都是真正的武大人,都能够代表武大。

武大的精神,是精研学术,向康德那样只对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负责,
像邓晓芒这样的学者;

武大的精神,是博览群书,阅历丰富,在每个学院都有一些切身的学习经验,
就像当初上文建东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不为名不为利的旁听也有无限的乐趣;

武大的精神,是自由挥洒的风度,是浪漫宽宏的人文素养,像深夜卧谈时和大
鸟对自杀问题的自由辩论,对权威的蔑视,对官僚习气的天然排斥;

武大的精神,是每个学院每个专业每个人对全面而健康的人格的修养,这个修
养来自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法学,甚至
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水利学、测绘学、信息技术……每个专业的思维培养了具
有不同思维方式的武大人,共同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东湖水,一座珞珈山,山
水相守,孕育了武大人植根心中的自由精神、自强意识。

如今我在北京闯荡,我一直努力明晰目标,扩展视野,让自己走得更远。我怀
着对生活本身的虔诚,希望不停地完善自己,达到自己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这
个最高不是由金钱来衡量,也不是由地位来衡量,纯粹是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的比
较,战胜自己永远是我最大的人生乐事。我相信,我也能够代表武大,代表一部分
武大的努力,或者,就代表我一个人,代表武大无数个可能中的一个可能。人生有
无限的可能,武大也是。

一个人走到哪里,都能自豪地说自己是武大人,那么,你的精神就是武大精神
的一部分,无数的自立、自强,汇成了武大精神。十一教的春哥引用过一位同学的
名言,我愿将之简缩为一句话,用来结尾:我是武大人,因为我把生命中最美好的
青春留在了这里。

--
如果有钱也是一种错,那我情愿一错再错。

[转]邓晓芒:我与小凯

这篇文章看后,对武大的情况思考过,但是无力中。更多的只能是从前辈们的经理里寻找自己的方向和努力的动力。

发信人: jiazhou619 (拉丁), 信区: WHUCentury
标  题: 邓晓芒:我与小凯
发信站: 珞珈山水 (Thu Nov 12 20:44:25 2009), 站内
 
[U]1982 年,我硕士生毕业,留在武大哲学系当教师,同年结婚。83年,我因晚婚(34岁)而被照顾分到了湖边五舍的一间16平米的结婚房,是那种三层的所谓"筒子 楼"。在走廊里生炉子做饭,一楼有一个女厕所,二楼有一个男厕所,三楼没有厕所;各层楼都有一个水房。我们住三层。我觉得够不错的了。同事送我一桶绿色油 漆,我把门窗全部油了一遍,又从建筑工地上拎来半桶熟石灰,凭以前做小工的经验加了几把盐,自己做了一个排刷,将几面墙和天花板刷得雪白耀眼,用我以前在 长沙挑土积下的7百多元钱置了一套简单的家具,就在这里营造了一个自己的小家。那时我和妻子小肖都不怎么会做家务,生炉子生得满楼道都是烟,最后还常常灭 了,又要重生。煮菜也不大会煮,去食堂买饭菜又常常受气,菜贵不说,还难吃。有次我买了一份"萝卜烧排骨",回来一看,只有一块带毛的大肉皮,没有半点排 骨,气得小肖拿去食堂退钱,还和人家吵了一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挺满意这个家的。首先是风景好,到处绿树成荫,屋后面还有一大片树林子,湖边的风吹来阵 阵清新的水气,各种鸟儿在树枝间觅食和嬉戏。再就是安静,住在这片的大都是青年教师,白天不是上课去了,就是在家看书做学问,除了中午排队打饭时食堂门口 传出鼎沸的人声,以及傍晚在几栋宿舍之间的空地上几个打羽毛球的人的声音外,其他时间整个周围环境和道路上空无一人,只有断续的蝉鸣声。
 
挨着湖边五舍的是三舍和四舍,距离我们也就三、四十米。几乎与我同时分到三舍住的是中文系的李敏儒,和他爱人小彭,都是我的湖南长沙老乡。他们的房子比我 们的更小,只有12平米,一楼,又黑又潮。记得那时常和他换工,到他们中文系或者我们哲学系借一辆三轮车去煤站拖蜂窝煤,一个踩车一个推车。两人都下乡当 过知青,劳动力强,拖个七八百斤煤不在话下。李敏儒后来远渡重洋去美国读博士,现在是美国俄亥俄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全家都成了美国人,但几乎每年都要回来 看看老朋友。易中天是稍后来到湖边四舍的,他早我一年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但工作问题和爱人李华的调动问题迟迟没有解决,到一切办妥时已过去一年多了。他也 是 12平米的房间,一楼。他们的小女儿贝贝挤不下,只好暂时寄住在中南财经学院的爷爷家。他们两口子也都是湖南人,李华虽然在新疆出生和长大,但祖籍是湖 南。我们三家除了小肖是武汉人外,都是湖南人,经常在一起聊天,连小肖都学会了长沙话。
 
大约也是在这一段时间,湖边的"湖南帮"又加盟了一位大名鼎鼎的长沙人,这就是学经济的杨小凯,他也是住四舍,12平米。
 
我知道杨小凯已经很久了,但以前从未见过他。那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文革前就下放在湖南江永县的几千知青纷纷回到长沙"造反",并且从传闻和大 字报知道,长沙市最有名的造反派就是一中"红中会",他们的理论家是高中生杨曦光,也就是后来的杨小凯。于是,凡是与杨曦光有关的大字报我必看,并对他的 见解钦佩不已。我们当时也在办一份知青小报《中毕红旗》,不是控诉性的,而是有一定的理论色彩,虽然在老百姓中并没有很大影响,但在杨曦光的文章中居然也 被关注到了,称为知青运动走向理论化的新动向。但后来就是"省无联"的倒台和杨曦光的被捕,听说他是逃到武汉,在长江大桥上被抓的。接着就是"中央文革小 组"全体出动批杨曦光这个"小人物",相关的传单满街都是,印象中似乎每个人都讲了话,讲得最多的是江青,康生,陈伯达,大意是说杨曦光的文章《中国向何 处去》决不是一个19岁的年轻人能够写得出来的,后面肯定有"黑手"。我当时不以为然,觉得这些人是不是太小看一个19岁的中学生了,同时又觉得他们这么 多大人物一起来批杨曦光,又似乎太重视这个小人物了,由此也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想要把杨曦光的《中国向何处去》找来看一看。但哪儿也找不到。因为该 文作为大字报刚贴出来不久就被复盖了,我没能赶上看,后来就被宣布为"反动文章",见不着了。然后听说杨曦光的母亲自杀(她原来当过周恩来的秘书),又传 来杨曦光被正式判刑10年的消息。
 
1968年,我们知青陆续返回到下放地,重新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修理"起地球来,心情无比郁闷。有一天,我们大队知青造反派的头,人称"芋头"的,拿来一 份传单,神秘兮兮地把我们十几个人叫到一起,让我们传看。我一看,这不就是杨曦光的《中国向何处去》吗?我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文章还有点长,好像有一万多 字,主要是分析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意图,以及在运动过程中每一步伟大领袖的战略考虑,再就是毛、周、刘等人之间的角力和平衡。我怎么也看不出文章有什 么"恶毒"和"反动"的地方,通篇没有攻击任何人,从头至尾都是在客观冷静地侃侃而谈,对形势和政治关系的分析头头是道,细致深刻,远远超出我们这些被运 动者的简单头脑,一切都是那么理性和有主见,从表面的口号底下揭示出隐藏的实质意图来。我想,也许这正是使那些大人物们感到恐惧的地方。如果人人都有杨曦 光这样的头脑,或者至少这样的人多一点,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就根本搞不起来了。这篇文章让我感到极为震惊的,不是里面的具体观点,而是那种冷静旁观的理性分 析态度,这是我从未见到过的。在我心目中,毛泽东是神,是只能服从、不能分析的,即使是善意的分析也不行。杨曦光的分析可以说还是属于善意的分析,隐约还 似乎为毛泽东的"巴黎公社原则"未能在"上海人民公社"中实现出来而感到惋惜。但他的这种理论上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把我彻底震住了,我如梦初醒,深深地为 自己以往的不动脑子、只凭激情而感到惭愧,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像杨曦光那样,有自己的主见和分析,而不是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呢?我和杨曦光同岁,为什么他 能做到的,我就连想都没有想到过呢?
 
从那时起,我就自觉地走上了一条自我教育、自我充实和自我训练的不归路。我开始认真地读一切我能够找到的理论书,在漫长的农村生活和艰苦的农业劳动中,我 挤出每一点空余时间来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为的是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头脑。态度的改变是决定性的,我一下子觉得眼前豁然开朗,思想也变得深刻起来,能够在 当时那些表面的宣传口号底下发现某种不可明说的隐秘目的。与大多数人由林彪9.13事件才看清文革的实质和开始反思毛泽东不同,我是从1968年读到杨曦 光的《中国向何处去》就已经跨过了这道门槛,所以对于1971年的林彪事件我丝毫也不感到惊讶,反倒由此思考起中国几千年政治传统的必然性来。经过整整 10年的艰苦自学,在 1979年,我以一个初中毕业生的"同等学力"考上了武汉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专攻西方哲学,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但我没有一瞬间忘记了我与杨曦光这 一段未曾谋面的缘分。
 
可以想见,当我听说杨曦光也被刘道玉校长聘请来武大,并且就和我住在同一个湖边小区的时候,我是多么的激动!我迫不及待地和朋友们去拜访了他。在那间昏暗 的小房间里,杨曦光,现在是杨小凯,面容刚毅,偏瘦,但显得很结实,虽然说不上漂亮,但英气勃发,同时却又很谦和。说话的速度不快,偶尔还有点结巴,但思 路极为清晰。那时他刑满出狱已有五年,听说最初是湖南省出版局局长胡真看中了他的才华,想录用他,但当时的形势还不允许这样大的动作,所以暂时安排他在邵 阳印刷厂当校对。正是在邵阳印刷厂,他认识了他后来的夫人吴小娟,两人谈起了恋爱。这桩恋情双方的家长都不同意,小凯家可能嫌小娟是个普通工人,文化不 高;而小娟家对她找上个刑满释放的反革命也是耿耿于怀。我在见到小凯前就在长沙小凯家见过小娟,印象中是一位"冷美人",脸上从不带笑。现在想来,她那时 可能正为她不为杨家承认而痛苦,其实她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女孩。后来小凯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助理研究员),但社科院因为政治问 题迟迟不敢要他,一直吊着。是刘道玉顶着"左"的巨大压力把他作为人才引进武大来,聘为经济系讲师,且分了一间房,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胆举动。
 
我们可以说是一见面就成了莫逆之交,他的夫人和小孩暂时还没来,他就天天在食堂打饭吃,傍晚就找我们和他打羽毛球,我和小肖都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我们都打 得满头汗,而他大气都不喘一个,显得十分轻松,上来试了几拍,我们就成了他的啦啦队。他打球又快又狠,准确潇洒,动作灵活,姿态优美,一看就是训练有素 的。他体格强健,身材匀称,据说从小习武,三四个人拢不了他的边。虽然这是听说,但有件事让我亲自领教了他的功夫。有一天傍晚我和他一起骑自行车从武大走 小路去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他去拜访华工的数学老师,我去看我的一个朋友。晚上返回的时候,我从朋友家出来,走了不多远,还没出华工校区,自行 车的链条断了,那时已经晚上九点半了,如果推着走回去,至少也得一个半小时,我想把链条修好,就在路灯下鼓捣起来。正在满头大汗地修车,这时小凯也从老师 家出来了,恰好碰见,问清了情况,就说,不用修了,我带你走。我说,你带我走可以,但是我这辆车怎么办?他说,我也一起带上。我大吃一惊,以为他在开玩 笑。因为我是一辆永久二八的大车,他骑的是一辆二六的小车,他要骑着小车带大车,后面还坐一个大活人,而且回去的路上是没有路灯的泥巴路,一般骑车都要半 个小时,能行吗?但我看他那种信心十足的样子,又不像是开玩笑,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坐上了他的车后坐。他就这样一只手扶车把,另一只手牵着我那辆车的 车把,带着我晃晃悠悠地骑行起来,但不久就平稳了。我一直提心吊胆,在黑暗中,只隐隐约约看得到前面的弯弯曲曲的小路,他像玩杂技一般同时保持着两辆车的 平衡,一直到家都没有出什么事,只是两人的衣服都湿透了,他是由于用力,我是由于紧张。从此,我对他这种掌控自己身体和外部工具的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并 且似乎也为他思想的那种数学般的精密找到了身体上的理由。他完全是用数学和逻辑操纵着他的身体在外部世界中的活动,同时反过来,他又是用极其具体的身体感 受在把握他思想中那些抽象的数字和公式,这样的人,真乃奇人也!
 
所以我很喜欢和他谈学问,虽然这样的机会不多,因为我们都太忙。有一次我碰巧和他同路,谈起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凯恩斯经济学的比较,他说马克思的经济 学现在已经过时了,大意是说,马克思用的是抽象法,抽出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比如"价值",然后把它往一个一个经济学现象上套,解释不了的就用偶然因素添加 进去,视为对本质事实的偏差;但现在偶然因素越来越多,"偏差"越来越大,那个"本质"就离现实越来越远。而凯恩斯经济学则用的是统计法,紧紧贴着现象来 找规律,建构起可操作的数学模式,虽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可以解决问题,并且随时可修正。我那时脑子里还满是形而上学,总认为不管怎样,马克思所 发现的还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是对一切经济学事实彻底理解的根据,如果像凯恩斯那样,把经济规律建立在人们那不确定的消费欲望之上,一个流行时尚就可以 改变规律,那还有什么真正的规律可言,只是碰运气罢了。不过我没有和他展开争论,毕竟我不是经济学专家,他说的那些概念术语,什么"边际效应"等等,我都 不懂,只觉得大开了眼界。记得当时只向他提了一个问题,我说,你现在如此相信经济学问题可以用数学来解决,致力于研究数理(计量)经济学这套东西,但它对 于中国的经济生活真的能够有作用吗?他沉吟半晌,说:相信将来是会有用的。我觉得我这一问可能击中了他的要害。在目前中国,并不存在计量经济学所要求的那 种统计,一切统计数字都有掺假的成份,而且经济运作也不是按照统计数字,而是按照权力博弈和潜规则,离他所设想的那种"规律"还无限遥远。当然我并不否认 他的数理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在欧美发达国家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但我深知小凯的志向决不仅仅是当一个世界公认的经济学家,而是要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 设计蓝图。他骨子里是一个立志报效国家、振兴民族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
 
还有一次,他谈到他在牢里结识了几位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的数学就是向其中一位数学家学的。"中国最优秀的知识精英都在牢里",他说。有一位被作为"反革 命罪"和他同在一起服刑的刘凤祥,原来是湖南工人报的编辑,极有才华和思想。五七年被打成右派,下放车间劳动,被机器轧断了一只胳膊,文革中再次遭难,先 判无期徒刑,后被枪毙,80年代才获得平反。小凯受他影响很大,从他那里得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社会经验和历史教训。从牢里出来,他头脑里装着两种知 识,一种是可以定量化的数学和经济学知识,这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知识;另一种是人性的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文学、宗教学和社会历史知识,他认为这 一类是通俗的知识,任何人都可以掌握而不须专业训练。他的这种划分我当然不敢苟同,因为我认为像哲学这种知识也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如哲学史的训练。其他 人文社会科学也不能没有方法论的训练,并不是任何一个人未经训练就可以进得了门的。文学创作则更需要天才。小凯的这种划分可能反映了他的一种偏见,一是他 不太瞧得起人文科学的学术性,二是他以为他只要愿意,也可以轻易成为一个好的哲学家或文学家。后来的事实证实了我的这种猜测。
 
大约是1983年冬天,他通过著名美籍华人经济学家邹至庄,办成了赴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的手续。是否放小凯去美国,这在武大引起了轩然大波。最后 又是校长刘道玉力排众议,拍板放人。这事后来成了刘校长的一项"罪名",但在全校教师心目中却为刘校长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在此之前,小凯已经把爱人小娟和 刚刚两岁的女儿小溪接来武大,而且换了一间好一点的房子,在北三区36家,16平米,还有两家共用的一个厨房和一个厕所,离菜场和商店也近,不像湖边买东 西要走上二十分钟。更令人羡慕的是,他们还获得了一个煤气灶和一个每月可灌一罐气的煤气本,这是当时青年教师做梦都不敢想的。不过,他们享受这一特殊待遇 并没有享受多久。小凯远渡重洋之后,小娟一个人带着孩子,要自己做饭,又要上班,又要料理孩子,忙得焦头烂额,还要马拉松式地办理出国陪读手续。那一段时 间,我看小娟几乎都要疯了,有时请我们帮忙照顾孩子,她自己过汉口去办手续,整天来回跑,人变得又黑又瘦,家里孩子的脏衣服丢在地上,身上尿湿了也没时间 换。大概在84年夏天,她也有狠,终于把陪读的事办成了,临走前交待我和小肖帮她看房子,连同煤气灶、粮油证、副食品证等都给了我们。这等于是天上掉下来 的好事,我们一边祝贺她带着女儿去美国和小凯团聚,一边庆幸自己天无绝人之路。因为那时小肖也已怀有几个月身孕了,我正愁原来的筒子楼条件太差,孩子生下 来后连身子都转不开,现在我们居然有了两处房子,还有半个自己的厨房和厕所,以及点火就着的煤气灶,这样的好事哪儿有!我们非常感谢他们夫妇对我们的信 任。后来,我们两家常有信件来往。有一封信是小凯写的,说他现在正为是否加入基督教而苦恼,因为他不愿意和儒教断绝关系。后来就听说他最终还是入了基督 教。我想,在那样一个基督教社会中,不入教可能是难以和人家相处的吧。不过我总觉得,他的儒家情怀是深入他骨髓的东西,不是那么轻易可以摆脱的。
 
这年9月,我们的女儿出生,从妇幼保健院抱回来,就住在这间借来的房子里。房子在一层,虽然只有16平米,却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上山的小路,一个就直接 对着几米远处珞珈山那郁郁葱葱的满山楸树、樟树和马尾松,树影摇曳,鸟语声声。我们请了一位老家的堂侄女来帮忙,用小凯的柜子家具把这间房子隔成两部分, 外面部分放一张双层铁床,由小保姆住下边,上边放箱子;里面部分是一张大床,我们一家三口就挤在这张大床上,后来添了一张婴儿床放在大床边,给孩子睡;靠 窗子刚好还能放下一张书桌。我戏称我们的房子是"两室一厅"。小娟留下的粮油证,开始我们还帮他们攒着,后来看看他们可能不会回来了,于是就把油票都用 了,粮票用不完,就拿去和农民换鸡蛋。这样直到两年后,有关部门才把粮油证收上去,那时候粮票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在自由市场上买得 到,也不贵。小娟还留下一只小木箱子,没有上锁。有次我偶尔打开看看,居然是小凯的一些手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他的文学创作手稿。我稍微翻阅了一下,觉得小 凯实在不具备写小说的天才,所有的人物都在发议论,对每个人物的内心都在进行分析。这种情况我因为自己就经历过,所以十分熟悉。我当年也曾尝试过写作,但 后来放弃了,我觉得自己过于理性,缺乏创作所必要的激情。但我知道,即使不成功,这些都是小凯宝贵的精神财富,记录着他某一个阶段的心路历程,于是我又把 一切放回了原处,细心保存起来。学校收回这套房子和煤气灶是在88年,那年小娟的父亲从湖南来,用一辆大卡车把他们的家具用具,连同那口小箱子都运走了。 不过在那之前87年,我已搬进了湖边九区一套一室一厅、带自己单独的厨房厕所和阳台的新居,30多平米,号称"鸳鸯楼",并且分到了一个和小凯同样的煤气 灶,总算是从住房的困窘中摆脱出来了。我永远记得,是小凯和小娟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
 
小凯再次回到武大来看我们已经是90年代中期了。92年,我搬到了学校新盖的一套60平米的三室一厅的房子,小凯第一次回来看我们就是在这套房子的客厅 里。我们坐在沙发上聊天,他拿出了一套他自己拍摄的照片来给我和小肖看,是拍的他在澳大利亚自己设计、自己盖起来的一栋很气派的房子。他说现在国外时兴自 己动手盖房子,看他说话的口气,颇为得意。这时他已拿到博士学位,被澳大利亚一所名牌大学聘为教授,后来又被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问起小娟,他说她现 在忙于带孩子,他们在国外又有了两个孩子。我看他满面红光,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样子,身体比以前更加强健了,心想在国外的生活和国内就是不同。我们都为他 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但使我们不解的是,对这样一个在国外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武汉大学居然只能由经济学院的院长私人掏钱接待,官方拒不出面。我想如果 还是刘道玉当校长的话,是决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90年代,小凯经常在一些华文刊物上发表对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研究和评析文章,得到了经济学界高度的评 价,常被引用。我想,就算他的经济学观点不被政府采纳,他这一片拳拳报国之心总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啊!谈到个人的收入,他似乎对国内大学老师现在的生活水 平,尤其是对当时还在实行的福利房政策羡慕不已。他以他那精于计算的头脑帮我算了一下,认为我现在的收入表面看来比不上他,实际上并不比他在澳大利亚少, 除了物价差别外,还有不少隐性收入。我甚至想,如果武汉大学现在要聘任他,他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应聘的。他后来还来过两次,每次我都是去珞珈山庄见他,顺便 给他带一本我自己出的书。
 
03年的时候,听说他生病了,我很吃惊,想不到他如此健壮的身体也会有病。但我想,他肯定会很快就好起来的,他体质好,也许是过度劳累,一时不适应,但恢 复起来应该是很容易的。过了不久,果然听说他病好了,我也放心了。在此期间,我收到过小凯入基督教会后在教堂所作的几次见证记录,谈他如何因为信仰上帝而 使自己去病消灾。对于我这样的无神论者来说,小凯的这些见证显得如此不可思议,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像他那样一个崇尚科学理性的人,怎么会如同一个普通老百 姓一样相信神的力量在自己身上的应验。当然,我也不能担保,如果我自己处在那样一种处境下,我会怎么做、怎么想。也许人骨子里都有自己幼稚的一面,只是平 时没有暴露出来,连自己也不清楚罢了。这种幼稚在世俗眼光看来是愚昧,但未尝不表明一个人内心深处还有某些单纯和天真的东西,它是通往善良人性的。我由此 对宗教的感召力无比敬仰,虽然我自己不信宗教,但我尊重和钦佩那些真正有信仰的人。去年我在香港道风山汉语基督教研究所做访问三个月,悉心体会周围信众的 那种宗教氛围,我觉得这种氛围根本不是科学所能够分析和理解的,它是由每个人的瞬间宗教体验而建构起来的。例如德国当代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神学家之一潘 能贝格(W.Pannenberg),就是在青年时代一次强烈的宗教体验中决定皈依基督教的,那次他正从山上下来,突然看到在夕阳的照射下,整个山谷充满 着金色的阳光,他被深深震撼了,感到确实有上帝在抚慰着他的心灵。我不知道小凯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宗教体验,但世界上多少杰出的科学家,饱学之士,在谈到上 帝时都是如此虔诚和幼稚,因为在上帝面前(如果真有上帝的话),谁不是孩子呢?尽管如此,我仍然无法信仰他的上帝。也许经过文革,我对那种盲目的、未经充 分反思的信仰已经绝望,对宗教式的祭拜仪式尤其不敢苟同。但我同情小凯的信仰,我不敢说,我这样的无神论者和他那样的有神论者,哪个的精神生活更可取、更 有意义。至少,基督教帮助他克服了儒家士大夫那种"遑遑如丧家之犬"的痛苦心态,能够平和地对待自己的命运,坚强地支撑起自己的独立人格,功莫大焉。
 
2004 年,我得到了小凯终于去世的消息,大感震惊。小凯已有好几年没到武汉来了,听说有时偶尔回大陆,也只到长沙看望90高龄的老父。我想他大概已经对武汉大学 的那种冷漠和不通人性深感失望,这些官僚们哪里有半点关心学术和国家前途的心,只关心自己的乌纱帽。但我一直还在期盼有朝一日小凯能得到武汉大学的承认, 只要他活得足够长久。可惜他已经活不到那个时候了。天妒英才,小凯可能是我的几个最有才华的同龄朋友中最早离开我们的。05年我在海南大学和萌萌、志扬一 起还在为小凯的早逝而感伤不已,谁知翌年萌萌也突然走了,也是得的肺癌。他们的父辈都活到了八、九十岁,但也许正是因为他们自己太优秀了,才不能见容于这 个庸人的世界。小娟在04年底曾带着她的小儿子到武汉大学来,住在我们家。那时我刚好到西南政法大学讲学去了,未能见着,颇感遗憾,是小肖接待的她。她来 武大,第一个拜访的就是老校长刘道玉先生。正是由于有刘校长,小凯一家的命运才有了决定性的转机,华人世界也才多了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这位经济学家的成 就,据业内评价,是足以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但刘道玉这样的校长在中国也已经绝迹了,每次我在校园里碰到他,都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我无比怀念我和 小凯一起在湖边居住的日子,那是一个金色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虽然物质贫乏,但内心多么充实!我们那一代人,现在都已年届花甲,我们承受过民族的 苦难,但我们拥有这一段光辉的经历,我们靠自己把自己拯救出来,我们没有白白地受苦。至于后来者将要如何造就中国的命运,那已经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事了。 我们把我们一生的经验和智慧留给他们,但要由他们自己去回答和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我相信,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将会像传递接力棒一样,将 小凯的这一问题传下去。
 
(完)

--
我们是上海特警,你们已经被捕了。
 
[/U]

2009年11月13日星期五

究竟是“世界一流的大学”还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关于大学体制改革的思考 ——邓晓芒

转载,约发表于2003年
---------------------------------------------------------------------------------------------
究竟是"世界一流的大学"还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关于大学体制改革的思考
邓晓芒


最近北京大学关于大学体制改革的讨论暴露出了我国大学教育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
题。我虽然没有加入这场讨论,但也冒出来一些思考,也许是目前人们一时还未来
得及想到,或想到了却未说出来的。

  首先,我之所以没有加入这场讨论,是一开始就对目前所谓大学体制改革的任
何方案都抱一种怀疑的态度。据我自己在高等院校中从教二十余年的亲身体验,中
国的大学体制最好的时期就是刚刚恢复高考的最初那几年。那时高校招生在很大程
度上做到了不拘一格,本科生的年龄限制很宽松,从十四五岁的少年到三十多岁的
父亲母亲都可以入学;考试内容比较简单平实,没有像今天这样专门出一些刁难学
生的选择题;评卷人都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且资深教师在学生特别是研究生
的录取上有一定的发言权,对个别有天份但在政治或外语上差分的考生可以通过破
格的方式予以录取;重视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吸纳同等学历和自学成才,各种插
班生和作家班使课堂上充满了生动活泼的学术气氛;课堂纪律不算很严格,讲课效
果不好的老师,课堂上往往除了老师自己和三五个班干部外空无一人。那个时候很
少有什么报表要老师来填写,一个教师只要你埋头教书做学问,加上每个星期开一
次例行的会(政治学习),此外就谁也不会来管你。教师(特别是资深教师)的意
见,校领导还经常能够听到,也比较重视。但自从九十年代以来,这一切都慢慢变
了。一波又一波的"改革"潮使得每一年都有不同于往年的新鲜花样出笼,什么 "下
海"(留职停薪)、"创收",什么"学分制"(其实并没有真正实行),什么"三学期
制"(后又撤消),什么教分考评,什么打破"终身制"(但总是有特殊的保留),
还有争什么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点、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学科,评什么科研
项目、科研成果奖,在职称晋升、导师聘任、学位授予上也规定了一系列"硬指
标",什么"核心期刊"、"权威期刊"、"权威出版社",什么"校级奖"、"省部级
奖"、"国家级奖",什么"校级项目"、"省部级项目"、 "国家级项目",还有什么
"评聘分开"、"待岗分流",又如最近两年的什么"合校",等等。学校建制最开始只
有校系两层,中间的科、处两级(卫生科、财务科、学生科、教务处、研究生处等
等)虽然是官僚机构,但毕竟直接具有服务功能,现在却已发展成庞大臃肿的一堆
烂肉。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在"合校"(四校合一)之后,就有系、院、部、校四
级,有的"院"其实就是原来的一个"系",而"部"级的设立更是荒唐透顶。当时绝大
部分教师都反对设"部"一级,校方的解释却是:这一级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级别,
而是为了工作方便而设的一个联络机构。但实际上,多一级建制就多一批不干实事
而专门制造麻烦的干部,教师的意见要能上达学校领导就多一层障碍。当时我就
说,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但根本没有人听。所
以时至今日,教师每周所接到的各级发下来要填的报表成倍增加,而教师所能反映
上去的意见却微乎其微,即使反映上去了也石沉大海。最近十来年,对教师的思想
控制的确不像以前那么严了,许多思想禁区已被打破;但对教师的行政控制却如无
形的绳索越来越紧,每学期甚至每堂课都要"达标",要像小学和中学那样制定每堂
课的教学进度,还有巡视员和监督员随时来查看。教师对于招博士生这样的事都没
有起码的决定权,连博士生考试命题都必须按照教务处和研究生院规定的格式,不
能出本专业方向的卷子,只能出二级学科的卷子(如考德国古典哲学的博士就不能
考专门的"德国古典哲学",而只能考其他几个方向的博士生共同考的"西方哲学
史")。校方将这些做法美其名曰"规范化",试图将全校"规范"成一部精密运作的
庞大机器,教师则变成这部机器上的螺丝钉,抹掉任何个人的或学术方向上的突出
特点。这种状况对于一个力求向上爬的官僚来说也许是赫赫"政绩",但对于具有活
的思想和创新意向的教师来说则无异于一口棺材。目前我国大学职工中教师所占的
比例大约是三分之一,而他们对大学建设的发言权则更是几乎等于零(除非你顺着
领导的口径说)。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自上而下地产生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真正
的大学改革呢?

  因此我以为,如果真正要想对大学体制进行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改换思路。当
前大学体制改革的关键不是在如何"管理"教师和学生上想出一些整人的点子,而是
限制和削弱大学行政领导对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人为干扰,真正突出教师作为大学教
育主体的作用。八十年代初大学的新气象正是由于当时的行政部门还没有今天这么
"完善"、分工还没有今天这么细致,许多"漏洞"还给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留下了
一些余地。也许,当时的大学领导还有一点尊重大学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知道大
学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而必须创造适宜的环境让其自行生长。今天的大学改革则
正在朝着当年京剧改革的"样板戏"方向发展,即领导出点子、出观念,政工干部来
操作,教师(演员)听摆布。这一套程序在操作层面上其实是很适合于理工科的一
套思维方式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天大学的领导层多由理工科出身的人来担
任,而大学的"重理轻文"已成为默认的基本法则了,因为理工科出身的人自己的思
想较少,能够不走样地贯彻上级的意图。如我们学校几届领导在办学方针上最为强
调的都是一个"学科建设",我始终百思不得其解:到底什么是"学科建设"?后来通
过长期观察才悟到,所谓学科建设就是多搞几个硕士点和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
站,再就是搞出一批"跨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专业来,也就是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
下多增加学科数,这样填表报上去显得好看,有成绩,学校的 "地位"也就会得到
提高,校领导本人也就有望升迁了。所以,与"学科建设"比起来,"人才建设"或
"教师队伍建设"历来都排在次要地位,"学科建设"是既不用提高教师地位(以免教
师"翘尾巴")又可以提高学校地位的一种最简便最省事的方法。谁能挖空心思拉出
一个山头来,通过行政手段调配一帮人马,谁就得到重视,而在本学科学有专攻的
教师则长期默默无闻。所以多年来我们有了一大批空壳子"学科"(说"空"不是指无
人,而是指无学),优秀教师的大量外流却成为阻挡不住的大趋势。硕士点、博士
点越多,硕士、博士的水份就越多,现在研究生导师的水平大大下降,而每个导师
所带的研究生人数却反而成倍增加,论文指导和答辩完全成了走过场。至于学术腐
败、抄袭剽窃、权学交易、行贿跑点等等人所共知、人所共愤的恶劣现象,则只不
过是教师和学问本身在学校里没有发言权而导致的副产品。不尊重学问的地方必然
就会崇拜权力、崇拜金钱、钻营关系、玩弄手腕。

  由此来看北大的这场"改革"(有人已直呼为"伪改革"),就可见症结在于它仍
然是立足于官本位立场而对知识分子的变相整肃。就拿最激起民愤的"末位淘汰制"
来说吧,其实如果真是由有学问、有名望的教授组成的学术评议机构来全权聘任教
师,这本来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在国外、甚至在我国五四时期和西南联大时期,凡
是没有接到聘书的都是"末位淘汰"出局的,没有听说引起过什么风波。然而在现行
体制下,按照什么标准来"淘汰"教师就是一个极其复杂而险恶的问题,它将使大部
分教师都处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动荡之中。因为在官本位的前提下,保住自己的
位置决不只是凭借学术水平就可以高枕无忧的,何况今天的"学术"本身就已掺杂了
非学术的和意识形态的因素(这从许多"权威"学术刊物和"国家级"大奖都向政治需
要倾斜可以看出)。所以可以预计,其必然的后果就是大批骨干教师不得不比以前
更卖力地进行急功近利的关系学钻营和政治投机,更彻底地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而
依附于权势,并在教师之间造成更尖锐的人际矛盾。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现行体
制就不需要改革,而只是要说明,在总体的现行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作任何部分的
改革都是一种伪改革。为什么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国外的东西也引进了不少,高
校改革的规模也够惊人的(如"合并"出了一批巨无霸式的大学校),人们还是觉得
现在高校改革比任何其他领域的改革都要落后呢?主要就是该改革的不改,不该改
的瞎折腾。国家耗费大量财力、人力和精力,只摸石头不过河,所有的尝试都被付
了"学费",到头来还得老老实实地从原点开始。但时至今日,到底什么是我国高校
教育中的"原点",恐怕没有几个人清楚。其实这个原点就是对"文革"中发展到极端
的"教育为政治服务"这一极左原则的"拨乱反正"。

  与西方的politics(城邦事务)不同,中国的"政治"历来就是帝王和臣僚的
"为政""治民"之术,这种统治术一开始就和思想教育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就是说,
中国传统的政治虽然以军事斗争作为其最高体现,但在日常却是以通过教育来收拾
民心这种方式维持的,所谓"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所谓依靠"两杆子"
("枪杆子"和"笔杆子"),都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教育从根本上来
说就是政治教育("政教"),即教人服从有权势者及如何为当权者效力。在先秦的
"百家争鸣"中,凡"显学"如儒、道、墨、法都具有强烈政治色彩,其余兵、农、
名、阴阳等等则自觉不自觉地依附于政治并融入了政治之中而成为其适用的工具。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使最重教育的儒家学说占据了官方学术的
统治地位和"独尊"地位,而且正式把一种政治思想兼道德教育的学说单一化,变成
了一种"术",即统治术(人君南面之术)。唐代开科举,宋代把理学经典固定为
"八股"模式,越来越使文化教育与政治统治、学问研究与与官僚培训结成了一体。
由此可见,所谓"政治挂帅"、"四个第一"和"××为政治服务"等等说法,并不是极左
思潮的首创,而是中国两千年来的传统习惯思维方式。"五四"以来中国的激进思想
家们打倒这个,打倒那个,但就是这种思维方式(除了蔡元培先生的几声呐喊外)
丝毫也未受到触动,反而变本加厉,尤其成为教育领域中理所当然的体制模式。如
果说,这种模式在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革命战争年代曾起过切实的政治推进作用
并参与造就了民族振兴的起点的话,那么时值今日,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并对民族
文化和精神创造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时代,将一切社会生活和精神生产都紧紧捆在政
治这个固定的基点上,就是阻碍社会发展和束缚精神生活的不智之举了。而一旦政
治本身也由于深陷于腐败的泥沼而失去了自己的根基和原则,那就免不了使依附于
它的各种要素更加分崩离析、乱作一团,而教育部门过去由于紧靠政治而沾上的庄
严神圣的光彩也就黯然失色、斯文扫地了。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极左思想受到了一定的批判,而代之以"教
育为人民服务",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有了一定的分工,甚至政治本身也成为了一
门"学问"(政治学)。然而在体制上,我国数十年(其实应该说是数千年)一贯的
政教体制不仅没有丝毫松动,而且还进一步有所加强。教育领域里改革的滞后不过
是整个国家政治领域改革滞后的表现,反过来,教育体制改革的真正实行将是政治
体制改革的一杆标尺。正如政治体制改革的要害是限制政府对社会一切事务的绝对
权力一样,教育体制改革的要害也是限制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的无所不至的干预。
在这方面,欧洲大学教育的起源也许对我们有某种借鉴和启发作用。如果不算古希
腊柏拉图的学园的话,西方近代的大学最初起源于中世纪的"经院",这种经院虽然
不能说完全不受政治的干扰,但至少与世俗政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是直接用自己
的神学和哲学理论研究为教会服务的。到了十三世纪,早期市民社会兴起,开始有
了不仅面向神职人员、而且面向世俗社会的大学,其中除了教授通常的神学和哲学
(形而上学、逻辑、辩证法)之外,还教授法律、修辞、诗学、语言学等世俗学问
("人文"科学),并从中培养出了大批"人文主义"的学者。这种大学一开始就具有
某种与生俱来的"自治"性,它们不是服务于某个政权的,而是服务于整个社会的,
但本质上则是自由探讨学问的场所,不是服务于任何人的(而这一点又是由于它们
的神学背景所决定的)。当然,当时的人文学者不一定都出自于这种大学,有许多
人文学者都以自己是"自学者"而自豪;但在那个时代的总体人文气氛中,大学无疑
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使散漫的人文学术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化(不是行
政上的"规范化",而是真正学术上的规范)。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大学从充
当"神学的婢女"的经院学术中蜕化为中世纪神学的反叛者,成为人文思潮的中坚和
实验室,而这一过程并不是什么政治行动,而是纯粹的学术探讨的结果。反观我们
的教育体制改革,即使是学术评价标准的转换这样纯粹学术上的问题,也根本不是
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背后当然也隐含有利益分配问题),就可见文
化差异所造成的教育理念上的隔阂。

  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
个孤立的教育问题,更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构设置、规章制定的技术性操作问题,而
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此,教育体制改革的前途依赖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
展,在现行政治体制尚未有真正突破性的改革举措的情况下,教育体制改革本身是
没有任何希望的。但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在政治体制中毕竟是一个最为敏感和
得风气之先的领域,所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许恰好要以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作
为突破口。在连现代大学都还俨然是封建衙门的情况下,谈何政治体制改革? 

2009年10月26日星期一

[转]人至痞则无敌 -- 国内学术现状(so long!!!)

人至痞则无敌 -- 国内学术现状(so long!!!)  
发信站: 紫丁香社区 (Sun Oct 25 13:36:31 2009), 站内  
 
现在大学教师的水平到底怎么样,实事求是讲,现在的大学老师比80年代初我毕业的时候那些人业务熟练得多。现我记得我刚到教研室的时候,有很多老师干了七 八年,居然连教材都没有讲过一遍。那时候班少课少,每年讲上两章,多少年才能讲完一本书。而现在如果在学校工作5年,至少整本教材得讲上10遍。科研也是 一样,凡是能招研究生的教研室,每年都可以做些科研,发几篇文章。那些文科教研室则不管老幼,每人都有著作。如果是经常翻阅英文杂志的科研匠肯定会知道, 最近几年,英文杂志上中国人的文章是不断翻番,而且在高水平的英文杂志上,如《Cell》、《Nature》、《Science》,也能看到中国人的名字 了。再过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中国人说不定还会成为常客。  
 
我的总体感觉是有民国教育背景的那些老家伙,水平确实要高出一截,剩下的这几拨人都是一球样,开始我被那些"17年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黑线 (19491966)"培养出来的那帮人唬得一愣一愣的,但接触多了,觉得好像还不如77级以后的大学生。  
 
和奥运会金牌战略一样,现在大学实行的是"SCI战略",而且卓有成效。那些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Cell》,在2004年以前和国内的研究人员完全无 关,现在也是"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了。各大学现在都是定期不定期的开"SCI、EI和ISTP论文"动员大会,"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申报讲座",定期 表扬"课题大户"、"论文大户"。科研获奖和SCI论文数成为大学明确追求的目标,重奖政策十分到位,发表在《Cell》、《Nature》、 《Science》的论文可获百万元奖励。而且学校还不打白条,前两年我们大学有两个实验室分别在《Nature》、《Science》各发表了一篇论 文,第二年校长自颁奖,100万元当场兑现,其中80万元以科研经费的形式资助,另20万元作为个人奖励,而且披红带绿,敲锣打鼓,永远载入校史。以后无 论是校长给教育部汇报的成绩,还是给新生介绍学校概况,都要把这事儿挂上。  
 
与教学不同的是,这科研和著书猫腻极多,简单说,就是大家都在"斗智斗勇",想办法少干活,多攒论文。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阶级斗争为纲"虽已被阉割,但毛 主席他老人家的很多谋略、方法还深植于官方和民间。比如这搞科研,只要是中国人,都懂得"人海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伤九指不如断一指"之 类的道理。尤其是吃公家饭的,对这种大题目都特感兴趣,都想实现跨越式发展。搞飞机的一定是做大飞机,搞电脑的就是银河、曙光和神威三大系列的百亿千亿次 巨型电子计算机。我这个电脑外行也搞不清楚,既然咱们计算机研究这么凶猛,"龙芯"研究这么多年投入十几个亿了,好像也就是刚从386、486的圈子里跳 出来,现在是相当于奔2还是奔3还有争论。而且根据公布的照片看,基本上就是个多国拼盘,连外围零件都是美国日本台湾韩国的,CPU还能是什么高 档玩意儿。  
 
还有那"汉芯"造假事件,更有代表性。前几年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教授主持"汉芯"研制造假被曝光,那个陈进是个美国海 归,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拿到的计算机工程硕士、博士学位。陈进的科研过程就从美国飞思卡尔公司(原摩托罗拉半导体部门,2004年2月更名为飞思卡 尔)买回了10片MOTOfreescale"56800芯片",雇佣民工将芯片表面的MOTO等字样用砂纸磨掉,加上"汉芯1号"的标识。然后就是鉴 定,靠着这个"科研成果",申请到了上亿元的科研经费。一年以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2号"和"汉芯3号"在沪宣布诞生,上海市副市长还出席了 汉芯揭幕典礼。以后一直干到了"汉芯5号"。他们实际上是准备大干一场,目标是"汉芯6号",没想到科研班子里有人给捅了出来,上边原来还想"捂盖子", 后来举报者贴到了BBS上,上边只好发了话,撤掉陈进平息民愤。  
 
实际上广大"识字分子"都非常同情陈进,因为"汉芯"造假的手段,在前几年实际上非常普遍,几乎是常规操作。因为申报大型课题都需要有前期工作基础,没有 经费哪来的前期工作?只好先胡编乱造,先把国家的钱套住,有钱后再真正开始干活。搞化学的就说自己合成了某个有活性的"母核",现在准备搞系列化合物。其 实什么也没干,等经费到手以后再从"母核"干起,然后再从到手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去贿赂官员,争取每年再追加经费,到最后没准真能合成出系列化合物来。所 以说,陈进同志非常冤枉,是新时代的窦娥,胡锦涛同志也应该像毛主席那样站出来说一句:陈进是个好同志。每到晚上我写科研标书的时候,脑海里就会突然冒出 一句:今夜,我们是陈进。(篡改自余杰《今夜,我们是美国人》)  
 
现在情况多少有些不同了,很多人都是和海外实验室联手,把自己在海外做的那些研究和对方实验室正在进行的研究当做"前期工作",一般不会穿帮。再有就是在 获奖和论文发表排名、奖金分配等敏感问题上,一定要贯彻毛主席的指示:"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那是科研是否穿帮的生命线,最 近爆出的几起科研造假,都是在这些环节上出了问题。  
 
谁都得承认这个事实,现在中国人发科研文章确实凶猛,起码我们学校的重点教研室,SCI论文每年都是十几篇,一点不比中等水平的国外同行少,这到底是怎么 回事涅?我看就是三点:一是向规模要效益,二是追踪国际研究热点,三是连蒙带骗。和国外大学不同,国内各大学都有自己的"重点教研室(或称研究室)",校 长书记在会上几次说,科研经费分配不是"撒芝麻盐",不能搞平均主义,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说白了就是把全校的科研经费投入到少数几个重点研究室, 把全校教师应该得到的津贴给了少数几个人。还有更邪门的,河南农业大学招聘"领军人物",开出的条件居然是一千万元的启动科研经费、一百万元的生活补贴、 二百六十平米的住房。大家的思路很一致,重赏之下必有成果。 
这些"重点教研室(或称研究室)"大多是校长书记的根据地,或者是院士、大牌教授的老巢。这些教研室有的是钱,通过各种途径、直接间接搞到的科研经费都在 千万元以上,按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愁没钱花,怕的是花不完"。而且人员配备也非常壮观,教授讲师助教加研究生六七十人,实验室十几间,很多仪器设备都 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做课题跟流水线一样,过上三、四个月就攒出一篇论文来。从这里走出的研究生们基本功也很扎实,不信诸位到你们所在国的研究室看一下,是 不是我说的这种情况。  
 
追踪国际热点也很简单。举个例子:美国化学家从太平洋杉树皮提取出了抗癌活性物质紫杉醇。你就可以看看树叶、树根、果实中是否也含紫杉醇。而且还可以研究 东北杉树皮、叶、果、根里面是否也含这样的物质。既然紫杉醇可以抗癌,那么甲基、乙基、丙基、丁基紫杉醇,甲酰基、乙酰基、丙酰基、丁酰基紫杉醇,甲酰胺 基、乙酰胺基、丙酰胺基、丁酰胺基紫杉醇……等衍生物是否也抗癌(有些还可以根据构效关系推测一下),它们之间的作用强弱、起效快慢、维持时间长短、毒性 大小有无差异,都可以成为"国家重点课题"。靠这个路数拿到院士学位的还不在少数。若国家想宣传,还可以来一个"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2-甲基 -3-乙酰基-4-丙酰胺基紫杉醇具有强大的抗癌活性"。  
 
这种事情可不是我胡说,60年代《人民日报》就是这么干的,1966年,在毛泽东生日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布"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 结晶胰岛素"。实际上人民日报把"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概念偷换成"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结晶",害得国人至今愤愤不平,好像就此还和诺贝尔评委员会结下 了梁子,至今提起这事儿来还"妈妈的,等着吧"、"等着吧,妈妈的"。其实在1963年底,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的的 Panayoti Katsoyannis 副教授在哈佛大学举行的蛋白质基金科学发布会上宣布他已合成具  
 
有胰岛素活性的物质,并于1964年在伦敦一国际研讨会上宣布了同样的消息。1963年12月,德国Helmut Zahn实验室在《环境保护报》(Zeitschrift Für Natürschung)上也宣布自己  
 
完成了羊胰岛素的全合成(见旧作《被糟蹋的中国医学史(5):胰岛素与结晶胰岛素》),可以说除了中国人,没人认为中国人首先合成了胰岛素。  
 
再举个生理病理药理生化(所谓三理一化,基础医学的重点课)研究领域的例子。一旦有谁发现了一种体内活性物质,众人就像苍蝇见了血一般的扑上去,把与之相 关的内容做透做烂。比如某科学家发现NO可以扩张大鼠冠状动脉,于是咱就可以做其他实验动物种属如兔、小鼠、豚鼠、犬的冠状动脉,这些动物不同部位的血 管,如脑血管、肾血管、肺血管、腹主动脉、静脉血管,不仅可以研究正常血管,而且还可以复制N个病理模型,探讨疾病状态下NO对血管的影响。条件好点的, 还可以做NO舒张血管机制的探讨,从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来做研究。如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对各种与血管舒缩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有 关基因的影响、信号转到通路的影响等。而且知道了这个路数,只要有人发现了舒张血管的活性物质或者合成了新的舒张血管药物,都可以照此办理,毫无思路可 言,基本上是力气活,只要有"日,歇歇再日"的那种精神,发篇文章真不是什么难事。  
 
按照这个思路发表的论文也不能都说是垃圾,因为这些实验数据确实需要,你不做别人也要做,看谁钱多,看谁下手快就是了。我记得我们学校一个教授在国际会议 刚结束就打电话回来,说国外某某在会上宣读,说发现了一个什么现象,咱们赶快报课题,系统研究一下,一定能实现跨越性发展,抱个大金娃娃,执该研究领域之 牛耳,云云。90年代中科院有个工程院院士叫秦伯益,就是靠主持研制的盐酸二氢埃托啡名利双收的。二氢埃托啡是70年代英国人率先合成的而放弃开发的一个 吗啡、罂粟碱的衍生物,军科院仗着自己独立的申报新药途径,弄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后来证明,二氢埃托啡和二乙酰吗啡(海洛因)差不多,也是 个"镇痛作用强,成瘾性也强"的物质,除了给药方便(舌下含服),没什么太大的临床价值。  
 
这种追踪国际研究热点的做法,不管文章发多少,其实很难有什么原创性的成果,要么是拾缺补遗,要么是填补国内空白,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同 时干点拾缺补遗的活儿,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科研的最大特点,就是"建国"六十年以来一直在已知领域里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并且成 果辉煌,所以综合科研实力雄厚。像那几个让国人引以为自豪的重大科研成果无一例外都是如此:原子弹,无非是美帝1945年爆过,咱们二三十年后再来一下 (这里只是从科研角度看,不涉及政治意义);胰岛素,人家合成了胰岛素,咱们搞出了胰岛素结晶,纯度更高;战斗机歼X,至今还在停留在和米格X比较的水 平,一天到晚左右愤们为歼X相当于米格X1还是米格X+1争得面红耳赤。  
 
如果想真正干出点成绩,我看一要有兴趣,二要肯为自己的兴趣付出,三要有点天赋和运气,这几样我是"十三不沾",所以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我有时看自己发表 的科研文章极为沮丧,觉得吃喝玩乐的大好时光,都用在了往巨幅黑白照片上点那几个可以忽略不计的点儿,实在是可惜。一天到晚就琢磨着如何把同一项研究反复 发表或拆分发表,想办法搭上的别人的快车,端的是无聊透顶。远不如提前退休,上网和老芦等鬼混开心、爽快。可咱没有老芦的魄力啊,看看自家的房子、车子, 甚至连后代的房子、车子,不都是这么描点挣出来的?  
 
现在国内的科研,跟什么科研水平不能说没关系,但主要还是看搞关系的本事。尤其是我们这些搞实验科学的,各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大多同时又是行政带头人。如果 不弄个头头脑脑的干干,你没有可供支配的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连找电工水暖工改造个线路水管都没人搭理你。可真要是给你个正处级或副厅级,虽然掌握了 研究资源,但每天又要应付文山会海,教学评估职称晋级,还是很难正经干点什么。所以在国内静下心来干点事儿非常难,当年那句"偌大的北平放不下一张宁静的 课桌",只要把"课桌"换成"实验台",就是我今天的处境。而且在官本位的中国,我也看不到解决办法,光喊几句口号是不能代替制度建设的。  
 
要说我们做的这些科研论文没有意义也不是。据国家公布的数据:2007年中国发表被Ei检索的论文超过美国雄踞世界第一;ISTP检索论文位居世界第 二;SCI检索论文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位居世界第三(据说08年是世界第二)。从论文数量上而言,中国已经是科技大国。说起来我也为此做了贡献,尽了一份 中国公民的责任。说来也怪,这世界上就有这么邪门的政府和民众,搞科研一不为探索未知世界,二没有商业目的,三不涉及国计民生,就是纯粹为了满足广大民众 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让广大民众扬眉吐气,还真是让人费解。前边我说过咱们搞军工研究也是一样,既不是保疆拓土、收复失地,也不 是侵略掠夺、获取利益,更谈不到什么伸张正义、维持世界秩序,好像也没有长远打算,探索点什么新式武器和作战方法,国家投入巨资,就是为了给国内民众YY 用,给愤愤们喊叫"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候补充些底气!  
 
有一次和科技部的一位官员一起喝酒(其实就是行贿),半个小时以后就给他灌得舌头大了(国内叫"喝好了"、"喝透了"),话也多了起来:"上面也知道底下 这些猫腻,都是靠这么玩上去的,谁比谁傻啊。每年给你们这些识字分子拨点钱(金注:据说中国现在科研经费700亿/年,而仅公车消费就3000亿/年), 也不指着你们出什么成果,一来是让你们有点事儿干,省得'既生瑜何生亮,吴氏生飞(无事生非)';二来也让你们有点零花钱,借着学术交流的机会,国内外名 山大川你们也玩得差不多了吧?你们往那些狗屁杂志上发那些文章有人看吗?你还别和我说什么国际杂志、SCI,这一套我也懂,不就是让全国人民高兴一下吗? 有什么他妈的学术价值!等什么时候外国人搞出来咱们用就行了,尤其是你们这些搞理论研究的,连个专利费都不用付,反正科学没国 界。"  
 
说到"连蒙带骗",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中国大陆基本上没有不造假的学者,即使有,也绝不会高于大熊猫的存栏数。就拿我们学校和我本人来说,有些科研 课题是根本不做的,完全靠编;有些是做一部分编一部分;当然也有些是实实在在地做,不敢打任何马虎眼的。  
 
现在不少大学都要求每个教研室必须要有"教学研究"课题,否则评估不合格。具体到我们教研室说,获奖课题就有3项,好几个教师晋升职称都用上了。比如"面 向新世纪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里面随机、对照、重复、双盲的原则一样不少,可都是坐办公室里编出来的,实际上 边也都明白,完全是八路军糊弄共产党的干活,绝对都是造假,而且没有一个教研室不这么干的。  
 
实验论文也有完全胡编乱造的,这主要与研究领域有关。像搞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那帮人,至少一半都是骗子。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攒一个"自拟方",然 后再编个动物实验证明之。比如说我有个熟人搞了个什么"补肾壮骨中药抗骨质疏松作用的实验研究"的课题,鉴定的时候让我给帮忙,实验论文里又是家兔又是大 小鼠,他私下告诉我,他一只动物也没买过,都是编的,有谁知道这"自拟方"的成分是什么啊?就算知道,谁会吃饱撑的去验证啊?所以可以拿出"妹妹你大胆地 向前走"的劲头来,甩开膀子大干,不用有丝毫的担心。  
 
一开始还觉得SCI收录英文杂志有什么神秘的,后来人们发现,国外学术杂志也是纸老虎。据方舟子说,有的国外科学家在获悉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即可获得奖金 后,拒绝为来自中国的论文审稿。少数杂志有这么干的我不否认,可大多数杂志还是中国人的文章越来越多。而且最近两年我的邮箱里经常接到各学术杂志的宣传资 料,都是说"本杂志最近影响因子又有提高",云云。说白了,这还不是知道了中国人按影响因子发银子,从前我可没接到过这样的东东。中国人这些年把世界学术 界搅得乌烟瘴气,最近捅出来的院士李连达造假文章就是发表在国外学术杂志上,四川大学教授丘小庆甚至在《自然》杂志造假蒙人,可谁也没办法。杂志社编辑部 谁会去逐一验证每一篇文章的真伪,所以也没见中国人谁发文章受什么影响。再说句难听话,离开中国这有钱的大爷们,有些外国杂志可能就根本办不下去,至少日 子不像现在这么好过。  
 
我经常对研究生进行"弄虚有风险,作假要谨慎"的教育,想让他们树立造假的风险意识,以免对个人和研究室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若说一点作用也没有也不是, 至少对那些胆子小的、脸皮薄的、涉世不深且对学术科研有敬畏感的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作用极其有限,尤其是对那些在职攻读学位的博士硕士来说,完全 就是扯淡。  
 
我的研究生和教研室的青年教师们当面和背后说过类似的话(我总结的,不是原话):凭什么不许我们造假,现在什么不是假的,翻开党史哪一章哪一页不是假的, 一本中国历史能找出几句真话来?博士又怎么样,不管怎么说,这三年博士,我们还至少实实在在窝在实验室干了一年,学校开会时在主席台就坐的高官们,哪个人 的学历是自己在实验室里干出来的?金某人这出国算是白出了,连一点"平等"的意识都没有,还停留在封建社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水平。还他妈 的玩高尚,那些教学评估材料、科研课题标书都是我们帮助写的,跟注水肉有什么区别,假正经!  
 
其实人家说得完全对,翻开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教科书,还真找不出哪一页没有谎言。连"我爷爷消灭日寇150万"的劣质谎言,也堂而皇之出现在了中央电视 台,还是出自军史专家、大校(现在据说是将军)之口。最近几年,国家各部委开始领跑"官员博士化",有的部委博士比例已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在经济发 达地区和高校集中的省份,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官员攻读博士早已成为潮流。他们从考试到写论文,哪一个不是秘书、办事员代劳的,那些政治局那些委员们博 士硕士帽子不也是这么戴上的么,都是绝对真实的"假"文凭。  
 
实际上,弄虚作假是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和自由,甚至是应尽的义务,并不会也不应该因为年龄、性别、职务、专业、出身和居住地的不同 而有所改变。任何人只要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包括各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及其配偶、回大陆探亲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都可以享有这弄虚作假的自 由。有时候我也挺生气的,觉得不来点弄虚作假,就对不起党和政府,遇事不玩猫腻,就不配当中国公民。所以教学评估的时候批量造假材料,觉得特过瘾,算是出 了憋在心里的恶气。  
 
现在造起假来大家都理直气壮,甚至还带着一种情绪:造假怎么了?造假有理,造假无畏。而且科研造假又不是毒大米、毒牛奶,我碍着谁了?套句文革的一句歌词 就是:要是造假你就到中国来,要是不造假你就滚他妈的蛋!滚滚滚!滚他妈的蛋!(原词是:要是革命你就站起来,要是不革命你就滚他妈的蛋!滚滚滚!滚他妈 的蛋!)  
 
总而言之,在国内学术界摸爬滚打了二三十年,使我充分认识到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生存原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痞则无敌。树不要皮,必死无疑,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 在 yuwenzh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至痞则无敌 -- 国内学术现状(so long!!!)
: 发信站: 紫丁香社区 (Sun Oct 25 13:36:31 2009), 站内
:  
: ...................
 

2009年10月22日星期四

[转]伪善下的牺牲品——教育网内的白云黄鹤

发信人: JimmyWong (橙子|最近心情好多了), 信区: HUST
标 题: 伪善下的牺牲品——教育网内的白云黄鹤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Oct 22 00:14:59 2009), 站内

2009年10月21日对于我来说,平和而又暴力,虽然这一天也往常一样上班下班,却
在我另一个家——虚拟社会中出现了最为暴力的一幕。2009年10月 21日18:00起,
我再也登陆不进华中科技大学(昔日我还引以为豪的学校)的教育网内论坛白云黄
鹤了。

话起萧墙,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归"功"于伟大的校长李培根、宣传部长李智和BBS管
理老师陈强,当然也许还涉及到很多其它人,但是这三位承前启后的核心人物,一
位都跑不掉。

华工的白云黄鹤自2003年全国的BBS震荡后一直维持着现有的状态,站务组尽可能
为学校师生提供更为畅通的沟通渠道,站务指导委员会在非上纲上线的情况下放手
让站务组管理BBS,而学校指派的总站长float则与站务组一同努力,管理好BBS。
也许在这个过程中,ID与ID之间、站务与水手之间、站务与版主之间,确实或多或
少存在着些许的矛盾与冲突,但是整体是平衡的,也平衡且和谐的走过了五个春
秋。可是这个和谐且平衡的局面却被宣传部新任管理BBS的陈强给破坏了。

李智部长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从2006年初开始接手白云的,主要是之前的老李部
长退去管理学院当书记然后委退了。虽然现在的李智与那时的李智没有什么区别,
对BBS和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一窍不通,但是当时还有经验丰富且愿意承担责任的
float,所以大家相安无事。2008年陈强即cwr通过自己的"后台背景关系"被委任至
宣传部接替float的工作,一开始就伪善的请我们全体站务和区务吃了一顿饭,想
要好好的沟通一下,也许确实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原来这顿饭却是一顿鸿门宴。

作为一名历任站务,我们在任的时候总希望cwr、李智甚至李培根都不要再把BBS当
成一个简单的电子公告板,而希望他们能够把BBS当成与学生沟通的平台;我们同
时和所有的历任一样,都希望cwr、李智甚至李培根对待白云的态度不要像对待自
己的官帽一样,然则,一切的希望从一开始就是失望,无论是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
人,都没有想过要把白云黄鹤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护,而只是成为他们保住饭碗,
争取下一个高位的绊脚石而已。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学位门事件,这个事件闹到了天涯,闹到了教育部,最后终
于"伟大"的李校长坐不住了,除了在网络上让党宣用假惺惺的言论忽悠大家外,还
在线下搞了一次校长与学生面对面,这个活动搞得好啊,搞得那叫个声泪俱下,让
好多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那真是越发的把李培根当成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去崇
敬。可是活动的本质本身就充满着问题,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活动中充满
着是李校长的悲天悯人和空话套话。更为"可嘉"的是,活动后的24小时,党宣接到
的上级指令是将白云黄鹤上所有讨论李校长这次与学生面对面的所有贴子全部删
除。无奈,为了挽回校长的面子,当时站务组还是把所有的贴子都删掉了,为了能
够让这个事件平稳的过渡,也为了给学校与白云之间留点缓冲的空间,为此站务组
得罪了不好网友,也因此在大家眼里成为了众矢之的。

当历史慢慢将学位门事件的回忆冲淡时,光谷门事件再次触发了李校长的神经。陈
强认为该事件并不是很重要,也没有像学位门事件那样搞得全天下人民都知道,所
以就没有上报该贴子。(旁注:这并不代表着他好,陈强主要是不习惯周末上站管
理,他只知道管理白云黄鹤的时间是平时的周一到周五)李培根后来知道这件事
后,可能是觉得这仍然是对他宝座的一个隐患吧,异常生气的批评了宣传部一顿,
直截了当的结果就是宣传部的李智部长顶着巨大的压力骂了陈强一顿。于是陈强就
急了,对于陈强来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饭碗,他没有必要因为这个小小的破BBS
而丢了自己的饭碗或者说丢了自己慢慢进入学校行政的机会。

同时由于他平时的操作完全不符合一个合规的站长,同时甚至不符合一个基本的版
主,所以站务组也一直没有通过他的权限。但是这个时候,对于一个没有权限的站
务指导,那是非常可怕的,于是陈强先后跑去网络中心杨勇老师处磨矶、宣传部李
部长处进谗言,最后终于在2009年3月份弄到了一位系统管理站长的密码,并且修
改了程序主站的密码,按他的构想,他希望通过非正常方式取得白云黄鹤的最高权
限(程序主站的密码权限自2003年以来只有程序站务和系统站务可以知道,连平时
的事务型站务都不能够知晓的),同时全面撤换现任与校外站务,达到他能够控制
的局面,构建属于党宣部的白云皇朝。可是cwr的修改权限无意中却被我这个常年
不上站的历任站务偶尔瞧到了,并将该信息询问了常务管理站长xingxin,xingxin
答复他也不知道。后来我们只有和程序站长鼠站沟通,希望他出面了解到底白云黄
鹤发生了什么事情,站务组马上卸去cwr的所有违规添加权限。后来在鼠站、舒站
和王芯老师的协调下,陈强终于勉为其难的接受了错误,但并没有任何道歉的意
思,反而用自己是负责BBS的老师,需要应急使用等理由搪塞过去了。最终站务组
为了白云的稳定,再次妥协,要求cwr下不为例。但是陈强对BBS的态度却早就埋下
了深深的隐患,在一次与站务组非正式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原来他也管过一个校内
的小小的网站,当时也是没有人听话,他就全撤了,后来就没有人反抗他了。于
是,他的意思就是,对于白云,他也可以这样。把站长纳入三助体系,他也就可以
为所欲为了,继续他的侵犯他人隐私之道。

可是人的欲望不会因为一次挫折而消失,陈强对他的官本位思想仍然强烈,也许这
也是和他本科学的是政治学与行政学密不可分吧。就在前天,他再次利用管理 BBS
总负责老师的职务之遍,美其名曰召开了站务组成员开会,最后就去了现任HS的版
主shayang。就是这样在没有任何一个正式站务参与的会上,他一个人讨论通过并
决定要取得最高权限密码,并修改程序主站密码。shayang可以说是当着腿子就同
意了。并再次向李智要来了"尚方宝剑",遇历任杀历任,碰现任斩现任,哪个不听
话,直接先封了上站和发言再说。并在站务组没有任何知晓的情况下,发出通知要
求公开招聘BBS站长,这闹出了白云13年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招聘站长的笑话,同时
一个人修改了站务总则与站点总则,将他的个人淫威发挥到了极致。


对此,鼠站发布了站内公告:"【通告】关于暂时无法进行程序维护的通告

由于不知名原因,本站主机密码和图片服务器密码均已被校宣传部授权人员更
改。
作为程序维护站长,我们暂无法从事任何程序维护相关事宜。

类似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在今年3月,cwr便在未告知站务组的情况下变
更了
密码。在站务组进行了交涉后,cwr表示对维护工作的程序缺乏了解,并告知了新
密码。
由此,我们相信,此次事件的再次发生并不是沟通不畅或某种误会,而是故意为之。

鉴于目前的状况,我们将仅对本站发生的紧急事件通过网络中心的渠道进行响
应,
对所有涉及的日常维护不作回应,直至有明确、合理和可接受的解释为止。

【另】今晚在站务组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SYSOP帐号在sysop版面以校网络管理办
公室

的名义发出了招聘站长的通告。鉴于此情况,现任站务组已无法确保在接下来一段
时间

的正常工作。请各位网友备份自己帐号的有用信息,包括邮件等。同时,对于个人
隐私

信息的保密,站务组也很难再作出承诺,谢谢。"

陈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公然删除SYSOP的贴子,同时威胁现任站务要注意。虽
然这次是陈强说拿到了尚方宝剑,但是这次的事件直接与白云黄鹤这么多年达到的
平衡局面完全不符,既然白云黄鹤回到了六年前由党宣部任命人员直接修改相关程
序主站密码,不能保护网友徇私,那么这个论坛也就没有存在与待的必要了,也许
对于我们这些分布在各地的校友来说,华中科技大学在李培根校长的带领下,随着
白云黄鹤也不会再留于我的脑海之中了。







陈强其人:2000级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生,学习期间就以内郁阴柔著
称,毕业后留校工作,2008年通过后台背景关系被委任党宣部(华中科技大学南三
楼504)负责BBS的指导工作,所以大家俗称"陈老师",电话 62385896,Email:
cq2004@mail.hust.edu.cn。申请动机写的是"对白云进一步加深理解、工作进一步
展开",对现行站务管理体制与方法的看法和建议是"经实践经验比较有效可行"。
(反正说的和做的不一样是他的常态)。

2008年9月14日,在大家觉得应该让cwr赶紧锻炼的区间内,由于他的身份太特殊,
先前也没有大版管理经验,所以只能让cwr申请二区见习区务, 2008年9月23日破
例任命他为二区见习区务。

2008年10月27日,在陈强的威逼下,站务组发布"经站务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站
务组通过,任命cwr为本站站务指导。上任后,站务指导直接行使网络管理办公室
对站务组的日常工作指导以及专属事件的责任承担。希望上任后,为本站坚持正确
舆论导向、让本站成为网友挚爱精神家园而努力工作"。可惜,他只看到了前半
句,完全忽视后半句。按他现场的话说,他不适合当版主和站务,只适合当站务指
导,这话说的真是太搞笑了。有点儿像"我不适合当太子和宰相,我只适合当皇帝"
的味道。

2008年12月22日,陈强在谋取到站务指导后,进一步向当时的站务总管阿幼伸手,
要求阿幼任命他为站务总管,直接拥有全站权限。在这次的升任中,陈强明明知道
自己是违规,但还是想方设法的匡骗站务组。在阿幼提出升迁太快,同时上次转正
就已经是考虑要让陈强向学校交待的异议下,陈强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理由:"现
在也不好交代"、"我要当站务总管"、"上次违规是上次,这次是这次,你不说怎么
就算违规了?"、"你为什么总是要卡我这边呢?"、"不是有站务组吗?难道我上了
后我一个人说了算?"。事实上,自陈强上任后,很多事情都是陈强一个人说了
算。封网友的上站权限再也不按照站规来,而是直接一句话扰乱版务,同时通过非
正常程序手段调取网友个人隐私资料直接给网友打电话说他的言论不适合这类的云
云,同时利用自己党宣部老师的权利压迫大家。搞得怨声载道。时任泡菜版的老王
律师因为在HS上维权说了一个法律见解,就被陈强封了上站权,后经站务组的调
解,方才解决了相关事宜。真可谓一手遮天。

2009年初,站务组为了恢复热门话题历尽艰辛,基本把能用的筹码都用了,无奈同
意陈强担任站务总管也是为了恢复昔日的十大。陈强去再一次厚颜无耻的撕破了先
前伪善的面孔,说王乘校长放话,要恢复十大必须得到王校长的手谕。2009年3月
初,陈强再次提出虽然为站务总管,但是权限一直没有跟上来,对站务组提出了质
问,同时提出站务组就是对着他干的,就是不愿意改他的权限,并电话指示相关站
务修改他的权限,矛盾进一步激化。于是出现了2009年陈强利用职务之便从党宣部
及网络中心处拿来全站程序密码,并修改自己的权限。他的伪善不仅是在这方面,
更是在平时开会里,动不动就说李校长的坏话,说李校长两面派,说话不算话,最
后还是把屎盆子扣在他的头上等等。本次事件虽然得到了缓解,陈强也发短信表示
愿意尽释前嫌,但是人人心中都已经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阴影。

这里还记着当时他的一些观点与谈话:

"cwr先对自己以前的工作态度和管理模式进行了解释,承认把joshuaG、xingxin
当作他的对立面来看待,他说他现在认识到这是不对的,但同时也说这是因为站务
组先不
信任他,"卡"他,不执行他的命令和看法而造成的,并拿chentaohm,xingxin说
事,说
站内直接回绝cwr的要求让cwr觉得站务组是和他对着干,而且和他站内交流时让他
感觉生
硬不尊重和配合他,并举了chentaohm说"这样做肯定不行的"警告他和xingxin拒绝
帮他
查网友资料等事例佐证。

站务组重新介绍了我们站务组历来的工作方法,站务归站务,朋友归朋友,大
家线上身份
平等,不会因为谁的特殊身份而特殊对待。而且他们是为了让cwr更快的熟悉和开
展工作,
并且向他说明chentaohm,xingxin向来在站务组内部按照党宣和指导老师的要求开
展工作
,做的事情也是站务组集体讨论决定的。并且他们都是按照站规在做事情,不能随
便查询
网友资料是站规中规定的。

cwr接着对主站和ftp的密码事情做了解释,他的意思是他想让我们知道,除了
通过我
们,他还有其他的方法了解白云权限并控制白云。

我们强调我们是一个整体,不是对立的。

cwr询问什么时候可以上站长,并提出希望见习时间能够从给sysop发信申请时
算起。

我们说要等时机成熟,我们希望公示后没有反对的声音,哪怕是一个反对的声音。
我告诉他站务公示后历来都没有被反对,上次ff被反对后我们只能做出道歉并不让
其见习
,我们不希望同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也在等待适合的时机。同时告诉他如果他
公示
后有人反对,站务组会很难做,而且反对的意见如果被他的主管看到会不利于他今
后工作
的开展。

他继续问什么时候算时机成熟。

我们强调要多和站务区务版主交流,不只是线上的更要在线下,而且要用平等
互相尊
重的心态进行交流,将心比心,以理服人,而不是靠权限和权利压人。并代表站务
组邀请
他参加版主烧烤和白云篮球足球赛。


他说他的工作压力大并被领导批评。

站务组始终是和党宣及指导老师在一条线上,始终按照党宣和指导老师的要
求做事情,从来没有想过和指导老师对着干,希望他能够支持我们信任我们。

我们问了他在任白云的时间,他说他不知道,不过近期不会有所变动,他希望
能在白云
上做点业绩做出"彩",我顺着他的话提了一下希望他能够多为白云在学校争取资源
和支
持,他对此没有否定,他说我们要把工作做的更好他才好去找领导争取。我向他提
了版主
烧烤和篮球足球赛,他表示支持。我强调我们都是义务的,党宣和指导老师对我们
的信任
历来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支持。

同时我们向他提出希望他以后能够多参加我们的线下活动,并多在线下和站务
组版主交流,注意交流的方法,他说他今后会注意这个。

他提出非常时刻宵禁的事情,我说要提前通知我们,如果我们都觉得这是必须
和必要
的,我们会及时妥善的处理。

另外,我告诉他我们管理站务和程序站务是一个整体,暗示他不要试图拉拢或
者挑拨
我们之间的关系,并向他强调了程序站务在白云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狼就是狼,狼的野性是谁也磨灭不掉的。陈强最后还是伸出了那支罪恶之手,
也许他并不知道,BBS和一个网站是不一样的,BBS需要的是人的互动,没有了这群
网友,BBS就好比没有了灵魂,而网站没有了人,他还是有音乐有视频有文章,他
的对外效果是一样的。也许正是BBS这个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没有得到上述三位"伟
大"的领导的认同,所以才会有今天的角逐。也许这是铁打的营盘的一个必然,但
是我却没有想到,这个必然还在我依然FQ之年产生了,我也没有想到我的历任生活
会被这样的一次事件所打乱,也许对我来说,失去联系与灵魂的白云黄鹤,连屎都
不如。




历任站长 wzhch


2009年10月22日晨于海西
--

2009年9月4日星期五

The Meaning of Life

INTRODUCTION
The Talmud teaches:
Just before a baby is born,
an angel shows it everything there is to know
and learn
on Earth.
Then at the moment of birth,
the angel touches the infant's upper lip,
and the child forgets everything.
We spend the rest of our lives
remembering
what the angel showed us.
This is a generic guide
to the meaning of life.
It does not describe one view
of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recommend you adopt it.
It helps you remember
what the angel showed you.
The angel showed you
the meaning of life.
In case you have not remembered yet,
here is what the angel showed you.

2009年8月20日星期四

对段错误调试文章的补遗和更正


[chen@localhost seg]$ cat -n backtrace2.c
     1  #include <stdio.h>
     2  #include <execinfo.h>
     3  #include <stdlib.h>
     4  #include <signal.h>
     5
     6  /*
     7   * A dummy function to make the backtrace more interesting.
     8   */
     9  void
    10  dummy_function(void)
    11  {
    12          unsigned char *ptr = 0x00;
    13          *ptr = 0x00;
    14  }
    15
    16  void myfunc3(void)
    17  {
    18          dummy_function();
    19  }
    20
    21  void myfunc2(void)
    22  {
    23          myfunc3();
    24  }
    25
    26  void myfunc(int n)
    27  {
    28          if (n > 1)
    29                  myfunc(n-1);
    30          else
    31                  myfunc2();
    32  }
    33
    34  void dump(int signo)
    35  {
    36          void *array[10];
    37          size_t size;
    38          char **strings;
    39          size_t i;
    40
    41          size = backtrace(array, 10);
    42          strings = backtrace_symbols(array,size);
    43
    44          printf("Obtained %zd stack frames.\n", size);
    45
    46
    47          for ( i = 0; i < size ; ++i )
    48                  printf("%s\n",strings[i]);
    49
    50          free(strings);
    51          exit(0);
    52  }
    53
    54  int
    55  main(void)
    56  {
    57          signal(SIGSEGV, &dump);
    58
    59          myfunc(3);
    60
    61          return 0;
    62  }

g++ -g -rdynamic backtrace2.c -o backtrace2
[chen@localhost seg]$ ./backtrace2
Obtained 10 stack frames.
./backtrace2(_Z4dumpi+0x19) [0x804889b]
[0xa65420]
./backtrace2(_Z14dummy_functionv+0x10) [0x8048804]
./backtrace2(_Z7myfunc3v+0x8) [0x8048812]
./backtrace2(_Z7myfunc2v+0x8) [0x804881c]
./backtrace2(_Z6myfunci+0x21) [0x804883f]
./backtrace2(_Z6myfunci+0x1a) [0x8048838]
./backtrace2(_Z6myfunci+0x1a) [0x8048838]
./backtrace2(main+0x31) [0x8048873]
/lib/libc.so.6(__libc_start_main+0xdc) [0x3e1dec]


objdump -d -S backtrace2

080487f4 <_Z14dummy_functionv>:
/*
 * A dummy function to make the backtrace more interesting.
 */
void
dummy_function(void)
 80487f4:    55                       push   %ebp
 80487f5:    89 e5                    mov    %esp,%ebp
 80487f7:    83 ec 10                 sub    $0x10,%esp
{
    unsigned char *ptr = 0x00;
 80487fa:    c7 45 fc 00 00 00 00     movl   $0x0,0xfffffffc(%ebp)
    *ptr = 0x00;
 8048801:    8b 45 fc                 mov    0xfffffffc(%ebp),%eax
 8048804:    c6 00 00                 movb   $0x0,(%eax)
}
 8048807:    c9                       leave 
 8048808:    c3                       ret   
 8048809:    90                       nop   

上述例子说明我之前发布的内容是错误的,通过objdump是可以判断到具体哪一行代码出现段错误。
真是太好了!再次赞叹GNU组织开发出的glibc

Linux下的段错误产生的原因及调试方法

本文内容摘录自过个网站。在Linux下C/C++应用程序段错误经常发生,如何快速准确定位到出错地方,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这里介绍两种不同环境下 的解决方法,带gdb调试环境的开发环境和不带gdb的嵌入式或发布环境。这些方法的关键都是利用程序运行调用堆栈来定位出错地点。
关键词:段错误(Segmentation fault),SIGSEGV,gdb,backtrace,objdump

一、段错误简要介绍和分析
[参见http://www.upsdn.net/html/2006-11/775.html]
简而言之,产生段错误就是访问了错误的内存段,一般是你没有权限,或者根本就不存在对应的物理内存,尤其常见的是访问0地址.

一般来说, 段错误就是指访问的内存超出了系统所给这个程序的内存空间,通常这个值是由gdtr来保存的,他是一个48位的寄存器,其中的32位是保存由它指向的 gdt表,后13位保存相应于gdt的下标,最后3位包括了程序是否在内存中以及程序的在cpu中的运行级别,指向的gdt是由以64位为一个单位的表, 在这张表中就保存着程序运行的代码段以及数据段的起始地址以及与此相应的段限和页面交换还有程序运行级别还有内存粒度等等的信息。一旦一个程序发生了越界 访问,cpu就会产生相应的异常保护,于是segmentation fault就出现了.

在编程中以下几类做法容易导致段错误,基本是是错误地使用指针引起的

1)访问系统数据区,尤其是往  系统保护的内存地址写数据
   最常见就是给一个指针以0地址
2)内存越界(数组越界,变量类型不一致等) 访问到不属于你的内存区域

二、解决方案
  1. 带GDB调试环境
先上例子再说。文件d.c内容如下
     1  dummy_function (void)
     2  {
     3          unsigned char *ptr = 0x00;
     4          *ptr = 0x00;
     5  }
     6
     7  int main (void)
     8  {
     9          dummy_function ();
    10
    11          return 0;
    12  }
第四行会造成段错误。
gcc -g d.c -o d 编译生成可执行程序d
运行结果如下
[chen@localhost seg]$ ./d
Segmentation fault

用gdb调试
[chen@localhost seg]$ gdb ./d
GNU gdb Red Hat Linux (6.5-25.el5rh)
Copyright (C) 2006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Inc.
GDB is free software, covered by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and you are
welcome to change it and/or distribute copies of i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ype "show copying" to see the conditions.
There is absolutely no warranty for GDB.  Type "show warranty" for details.
This GDB was configured as "i386-redhat-linux-gnu"...Using host libthread_db library "/lib/libthread_db.so.1".

(gdb) r
Starting program: /home/chen/code/seg/d

Program received signal SIGSEGV, Segmentation fault.
0x08048364 in dummy_function () at d.c:28
4              *ptr = 0x00;

(gdb) backtrace
#0  0x08048364 in dummy_function () at d.c:4
#1  0x0804837c in main () at d.c:9

按上述步骤,能够清晰看到C文件产生段错误信号SIGSEGV在函数dummy_function()的第四行,和我们判断的一样,backtrace打 印堆栈调用
也是如此。


下面看一个C++例子,多调用一些模板库,会让调试麻烦些,但是这是比较接近实际应用情况。
文件iterbug.cpp内容如下
     1  #include <iostream>
     2  #include <vector>
     3  #include <iterator>
     4  #include <algorithm>
     5  using namespace std;
     6
     7  void dummy_function(void)
     8  {
     9          vector<int> coll1;
    10          vector<int> coll2;
    11
    12          /*
    13           * RUNTIME ERROR:
    14           * - beginning is behind the end of the range
    15           */
    16          vector<int>::iterator pos = coll1.begin();
    17          reverse (++pos,coll1.end());
    18
    19
    20          for ( int i=1; i<=9 ;++i )
    21                  coll2.push_back(i);
    22
    23          /*
    24           * RUNTIME ERROR:
    25           * - overwriting nonexisting elements
    26           */
    27          copy(coll2.begin(), coll2.end(),
    28                          coll1.begin());
    29
    30          /*
    31           * RUNTTIME ERROR:
    32           * - collections mistaken
    33           *   begin() and end() mistaken
    34           */
    35          copy(coll1.begin(), coll2.end(),
    36                          coll1.end());
    37  }
    38  int main()
    39  {
    40          dummy_function();
    41          return 0;
    42  }

三个运行时错误都在代码中注释出来了,后面两个根本不会执行,因为第一个运行时错误会造成程序终止。
 g++ -g iterbug.cpp -o iterbug
将程序编译
运行
[chen@localhost seg]$ ./iterbug
Segmentation fault
[chen@localhost seg]$ gdb ./iterbug
GNU gdb Red Hat Linux (6.5-25.el5rh)
Copyright (C) 2006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Inc.
GDB is free software, covered by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and you are
welcome to change it and/or distribute copies of i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ype "show copying" to see the conditions.
There is absolutely no warranty for GDB.  Type "show warranty" for details.
This GDB was configured as "i386-redhat-linux-gnu"...Using host libthread_db library "/lib/libthread_db.so.1".

(gdb) r
Starting program: /home/chen/code/seg/iterbug

Program received signal SIGSEGV, Segmentation fault.
0x08048bbf in std::swap<int> (__a=@0x4, __b=@0xfffffffc)
    at /usr/lib/gcc/i386-redhat-linux/4.1.2/../../../../include/c++/4.1.2/bits/stl_algobase.h:97
97            _Tp __tmp = __a;
这时候进入了STL的代码里面,这里不太容易看出自身代码是哪里出错。就用backtrace查看堆栈情况
(gdb) backtrace
#0  0x08048bbf in std::swap<int> (__a=@0x4, __b=@0xfffffffc)
    at /usr/lib/gcc/i386-redhat-linux/4.1.2/../../../../include/c++/4.1.2/bits/stl_algobase.h:97
#1  0x08048c03 in std::__iter_swap<true>::iter_swap<__gnu_cxx::__normal_iterator<int*, std::vector<int, std::allocator<int> > >, __gnu_cxx::__normal_iterator<int*, std::vector<int, std::allocator<int> > > > (__a={_M_current = 0x4}, __b=
      {_M_current = 0xfffffffc})
    at /usr/lib/gcc/i386-redhat-linux/4.1.2/../../../../include/c++/4.1.2/bits/stl_algobase.h:127
#2  0x08048c22 in std::iter_swap<__gnu_cxx::__normal_iterator<int*, std::vector<int, std::allocator<int> > >, __gnu_cxx::__normal_iterator<int*, std::vector<int, std::allocator<int> > > > (__a={_M_current = 0x4}, __b=
      {_M_current = 0xfffffffc})
    at /usr/lib/gcc/i386-redhat-linux/4.1.2/../../../../include/c++/4.1.2/bits/stl_algobase.h:163
#3  0x08048c5f in std::__reverse<__gnu_cxx::__normal_iterator<int*, std::vector<int, std::allocator<int> > > > (__first={_M_current = 0x4}, __last=
      {_M_current = 0xfffffffc})
    at /usr/lib/gcc/i386-redhat-linux/4.1.2/../../../../include/c++/4.1.2/bits/stl_algo.h:1586
#4  0x08048cc3 in std::reverse<__gnu_cxx::__normal_iterator<int*, std::vector<int, std::allocator<int> > > > (__first={_M_current = 0x4}, __last=
      {_M_current = 0x0})
    at /usr/lib/gcc/i386-redhat-linux/4.1.2/../../../../include/c++/4.1.2/bits/stl_algo.h:1611
#5  0x080487bc in dummy_function () at iterbug.cpp:17
#6  0x0804891a in main () at iterbug.cpp:40

发现,我们是在0x080487bc in dummy_function () at iterbug.cpp:17发生错误,即iterbug.cpp的17行。我们来查看代码。
(gdb) l dummy_function()
2       #include <vector>
3       #include <iterator>
4       #include <algorithm>
5       using namespace std;
6
7       void dummy_function(void)
8       {
9               vector<int> coll1;
10              vector<int> coll2;
11
(gdb) l
12              /*
13               * RUNTIME ERROR:
14               * - beginning is behind the end of the range
15               */
16              vector<int>::iterator pos = coll1.begin();
17              reverse (++pos,coll1.end());
18
19
20              for ( int i=1; i<=9 ;++i )
21                      coll2.push_back(i);
好了,确实找到了错误所在。
后面就是修正这些逻辑错误了。

上述例子分别来自http://www.upsdn.net/html/2006-11/775.html 和 The C++ Standard Library A Tutorial and Reference
  1. 不带GDB调试环境
在很多嵌入式开发环境下,不能提供gdb,因为gdb运行环境太大了。不过一般的嵌入式开发环境会提供objdump等工具,那么可以通过 backtrace来获得堆栈信息,再用objdump来查看获得的堆栈信息与代码的关联。

http://www.gnu.org/software/libc/manual/html_node/Debugging-Support.html#Debugging -Support上的说明
摘录如下:

33 Debugging support

Applications are usually debugged using dedicated debugger programs. But sometimes this is not possible and, in any case, it is useful to provide the developer with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at the time the problems are experienced. For this reason a few functions are provided which a program can use to help the developer more easily locate the problem.


33.1 Backtraces

A backtrace is a list of the function calls that are currently active in a thread. The usual way to inspect a backtrace of a program is to use an external debugger such as gdb. However, sometimes it is useful to obtain a backtrace programmatically from within a program, e.g., for the purposes of logging or diagnostics.

The header file execinfo.h declares three functions that obtain and manipulate backtraces of the current thread.

— Function: int backtrace (void **buffer, int size)

The backtrace function obtains a backtrace for the current thread, as a list of pointers, and places the information into buffer. The argument size should be the number of void * elements that will fit into buffer. The return value is the actual number of entries of buffer that are obtained, and is at most size.

The pointers placed in buffer are actually return addresses obtained by inspecting the stack, one return address per stack frame.

Note that certain compiler optimizations may interfere with obtaining a valid backtrace. Function inlining causes the inlined function to not have a stack frame; tail call optimization replaces one stack frame with another; frame pointer elimination will stop backtrace from interpreting the stack contents correctly.

— Function: char ** backtrace_symbols (void *const *buffer, int size)

The backtrace_symbols function translates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backtrace function into an array of strings. The argument buffer should be a pointer to an array of addresses obtained via the backtrace function, and size is the number of entries in that array (the return value of backtrace).

The return value is a pointer to an array of strings, which has size entries just like the array buffer. Each string contains a printabl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element of buffer. It includes the function name (if this can be determined), an offset into the function, and the actual return address (in hexadecimal).

Currently, the function name and offset only be obtained on systems that use the ELF binary format for programs and libraries. On other systems, only the hexadecimal return address will be present. Also, you may need to pass additional flags to the linker to make the function names available to the program. (For example, on systems using GNU ld, you must pass (-rdynamic.)

The return value of backtrace_symbols is a pointer obtained via the malloc function, and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aller to free that pointer. Note that only the return value need be freed, not the individual strings.

The return value is NULL if sufficient memory for the strings cannot be obtained.

— Function: void backtrace_symbols_fd (void *const *buffer, int size, int fd)

The backtrace_symbols_fd function performs the same translation as the function backtrace_symbols function. Instead of returning the strings to the caller, it writes the strings to the file descriptor fd, one per line. It does not use the malloc function, and can therefore be used in situations where that function might fail.

The following program illustrates the use of these functions. Note that the array to contain the return addresses returned by backtrace is allocated on the stack. Therefore code like this can be used in situations where the memory handling via malloc does not work anymore (in which case the backtrace_symbols has to be replaced by a backtrace_symbols_fd call as well). The number of return addresses is normally not very large. Even complicated programs rather seldom have a nesting level of more than, say, 50 and with 200 possible entries probably all programs should be covered.

     #include <execinfo.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 Obtain a backtrace and print it to stdout. */      void      print_trace (void)      {        void *array[10];        size_t size;        char **strings;        size_t i;              size = backtrace (array, 10);        strings = backtrace_symbols (array, size);              printf ("Obtained %zd stack frames.\n", size);              for (i = 0; i < size; i++)           printf ("%s\n", strings[i]);              free (strings);      }            /* A dummy function to make the backtrace more interesting. */      void      dummy_function (void)      {        print_trace ();      }            int      main (void)      {        dummy_function ();        return 0;      } 
好吧,看了这个说明就大致知道了backtrace等三个函数是如何调用的,以及有什么作用。
更多的可以看http://www.kernel.org/doc/man- pages/online/pages/man3/backtrace.3.html上的man page
这时候再回到http://www.upsdn.net/html/2006-11/775.html上给的一个例子

.利用backtrace和objdump进行分析:
[chen@localhost seg]$ cat -n backtrace.c
     1  #include <stdio.h>
     2  #include <execinfo.h>
     3  #include <stdlib.h>
     4  #include <signal.h>
     5
     6  /*
     7   * A dummy function to make the backtrace more interesting.
     8   */
     9  void
    10  dummy_function(void)
    11  {
    12          unsigned char *ptr = 0x00;
    13          *ptr = 0x00;
    14  }
    15
    16  void dump(int signo)
    17  {
    18          void *array[10];
    19          size_t size;
    20          char **strings;
    21          size_t i;
    22
    23          size = backtrace(array, 10);
    24          strings = backtrace_symbols(array,size);
    25
    26          printf("Obtained %zd stack frames.\n", size);
    27
    28
    29          for ( i = 0; i < size ; ++i )
    30                  printf("%s\n",strings[i]);
    31
    32          free(strings);
    33          exit(0);
    34  }
    35
    36  int
    37  main(void)
    38  {
    39          signal(SIGSEGV, &dump);
    40          dummy_function();
    41
    42          return 0;
    43  }
一样是第十三行出现错误

gcc -g -rdynamic backtrace.c -o backtrace
编译运行
在man page里面说明了使用backtrace函数需要用-rdynamic参数进行编译

[chen@localhost seg]$ ./backtrace
Obtained 5 stack frames.
./backtrace(dump+0x19) [0x80486c2]
[0x192420]
./backtrace(main+0x2a) [0x8048756]
/lib/libc.so.6(__libc_start_main+0xdc) [0x3e1dec]
./backtrace [0x80485e1]
这里打印出了堆栈调用情况
我们用objdump来查看0x8048756这样的地址到底是什么地方
 objdump -d -S backtrace > backtrace.dump
查看backtrace.dump文件,搜索上面那几个十六进制地址


backtrace:     file format elf32-i386

Disassembly of section .init:


    ...

08048694 <dummy_function>:
 * A dummy function to make the backtrace more interesting.
 */
void
dummy_function(void)
{
 8048694:    55                       push   %ebp
 8048695:    89 e5                    mov    %esp,%ebp
 8048697:    83 ec 10                 sub    $0x10,%esp
    unsigned char *ptr = 0x00;
 804869a:    c7 45 fc 00 00 00 00     movl   $0x0,0xfffffffc(%ebp)
    *ptr = 0x00;
 80486a1:    8b 45 fc                 mov    0xfffffffc(%ebp),%eax
 80486a4:    c6 00 00                 movb   $0x0,(%eax)
}
 80486a7:    c9                       leave 
 80486a8:    c3                       ret   

080486a9 <dump>:

void dump(int signo)
{
 80486a9:    55                       push   %ebp
 80486aa:    89 e5                    mov    %esp,%ebp
 80486ac:    83 ec 48                 sub    $0x48,%esp
    void *array[10];
    size_t size;
    char **strings;
    size_t i;

    size = backtrace(array, 10);
 80486af:    c7 44 24 04 0a 00 00     movl   $0xa,0x4(%esp)
 80486b6:    00
 80486b7:    8d 45 cc                 lea    0xffffffcc(%ebp),%eax
 80486ba:    89 04 24                 mov    %eax,(%esp)
 80486bd:    e8 c6 fe ff ff           call   8048588 <backtrace@plt>
 80486c2:    89 45 f4                 mov    %eax,0xfffffff4(%ebp)
    strings = backtrace_symbols(array,size);
 80486c5:    8b 45 f4                 mov    0xfffffff4(%ebp),%eax
 80486c8:    89 44 24 04              mov    %eax,0x4(%esp)
 80486cc:    8d 45 cc                 lea    0xffffffcc(%ebp),%eax
 80486cf:    89 04 24                 mov    %eax,(%esp)
 80486d2:    e8 91 fe ff ff           call   8048568 <backtrace_symbols@plt>
 80486d7:    89 45 f8                 mov    %eax,0xfffffff8(%ebp)

    printf("Obtained %zd stack frames.\n", size);
 80486da:    8b 45 f4                 mov    0xfffffff4(%ebp),%eax
 80486dd:    89 44 24 04              mov    %eax,0x4(%esp)
 80486e1:    c7 04 24 40 88 04 08     movl   $0x8048840,(%esp)
 80486e8:    e8 8b fe ff ff           call   8048578 <printf@plt>


    for ( i = 0; i < size ; ++i )
 80486ed:    c7 45 fc 00 00 00 00     movl   $0x0,0xfffffffc(%ebp)
 80486f4:    eb 17                    jmp    804870d <dump+0x64>
        printf("%s\n",strings[i]);
 80486f6:    8b 45 fc                 mov    0xfffffffc(%ebp),%eax
 80486f9:    c1 e0 02                 shl    $0x2,%eax
 80486fc:    03 45 f8                 add    0xfffffff8(%ebp),%eax
 80486ff:    8b 00                    mov    (%eax),%eax
 8048701:    89 04 24                 mov    %eax,(%esp)
 8048704:    e8 8f fe ff ff           call   8048598 <puts@plt>
 8048709:    83 45 fc 01              addl   $0x1,0xfffffffc(%ebp)
 804870d:    8b 45 fc                 mov    0xfffffffc(%ebp),%eax
 8048710:    3b 45 f4                 cmp    0xfffffff4(%ebp),%eax
 8048713:    72 e1                    jb     80486f6 <dump+0x4d>

    free(strings);
 8048715:    8b 45 f8                 mov    0xfffffff8(%ebp),%eax
 8048718:    89 04 24                 mov    %eax,(%esp)
 804871b:    e8 38 fe ff ff           call   8048558 <free@plt>
    exit(0);
 8048720:    c7 04 24 00 00 00 00     movl   $0x0,(%esp)
 8048727:    e8 7c fe ff ff           call   80485a8 <exit@plt>

0804872c <main>:
}

int
main(void)
{
 804872c:    8d 4c 24 04              lea    0x4(%esp),%ecx
 8048730:    83 e4 f0                 and    $0xfffffff0,%esp
 8048733:    ff 71 fc                 pushl  0xfffffffc(%ecx)
 8048736:    55                       push   %ebp
 8048737:    89 e5                    mov    %esp,%ebp
 8048739:    51                       push   %ecx
 804873a:    83 ec 14                 sub    $0x14,%esp
    signal(SIGSEGV, &dump);
 804873d:    c7 44 24 04 a9 86 04     movl   $0x80486a9,0x4(%esp)
 8048744:    08
 8048745:    c7 04 24 0b 00 00 00     movl   $0xb,(%esp)
 804874c:    e8 d7 fd ff ff           call   8048528 <signal@plt>
    dummy_function();
 8048751:    e8 3e ff ff ff           call   8048694 <dummy_function>

    return 0;
 8048756:    b8 00 00 00 00           mov    $0x0,%eax
}
 
    ...

上面用红色标注出来的就是那几个地址了
[chen@localhost seg]$ ./backtrace
Obtained 5 stack frames.
./backtrace(dump+0x19) [0x80486c2]
[0x192420]
./backtrace(main+0x2a) [0x8048756]
/lib/libc.so.6(__libc_start_main+0xdc) [0x3e1dec]
./backtrace [0x80485e1]
我们再看看这些地址分析下。
最后一次调用堆栈是 ./backtrace(dump+0x19) [0x80486c2]这肯定是backtrace函数调用,
./backtrace(main+0x2a) [0x8048756]则是我们自己写的程序最后出错地方。
8048756:    b8 00 00 00 00           mov    $0x0,%eax
对应的是return 0,呵呵,我们出错的地址是在8048756的上一条。即
8048751:    e8 3e ff ff ff           call   8048694 <dummy_function>
所以我们在没有用gdb的情况,可以判断段错误发生在函数dummy_function上,但是具体在哪一行就不能获得。

建议将这些内容看看,如果对这些感兴趣的。
http://www.upsdn.net/html/2006-11/775.html
http://www.gnu.org/software/libc/manual/html_node/Debugging-Support.html#Debugging-Support
http://www.kernel.org/doc/man-pages/online/pages/man3/backtrace.3.html
<完>

2009年8月19日星期三

人类最丑陋的行为艺术 地球上最邪恶的美

摄影师亨利·费尔携其系列作品"地球上的工业伤疤"在意大利,德国和新加坡等国举行

了巡回摄影展。他以自己的镜头控诉工业文明给地球带来的不可修复的环境破坏。该系列

作品以艺术家独有的视角,通过对色彩和形态的巧妙捕捉,将人们的矛盾心理推至极端:

乍看是绚烂多彩的艺术摄影,可在知晓它们竟是工业废料排放带给地球的极度破坏后,

任谁都会有触目惊心之感吧。



煤矿开采业争分夺秒地攫取着大地的资源。爆破,挖掘,不惜破坏生态,仅为取其所

需。图中瓦砾堆上的小型推土机将松动的沙石推至下方接应的推土机中。而后旁边待命

的装载车将沙石卸入附近的河谷中。河谷中的溪流就是这么被填平的。瓦砾堆上矗立着

的小树丛,在黄昏暮色下瑟瑟发抖,难逃被连根拔起的命运。
末日矗立


这是燃煤发电厂的废料排放池。燃煤发电所排放的灰烬和烟雾都是有毒物质。另外,高浓度的的砷,

杜松醇,铬,铅,硒,硫酸盐,硼等多种污染物也是燃煤发电的排放物。大自然中的有害辐射物,

主要来自于燃煤发电厂。
巨大人工调色盘


这是一个造纸厂的水流处理曝气池。该厂主要生产化妆面纸。在活水流向河流之前,

该处理池以其特有的微生物分解出水中所含的有机木质纤维。这个曝气过程将会分

解掉水流中的水粒子以向处理池当中的微生物提供氧气。

完美花布



生产制造可为燃料的煤时,矿物煤必须和含有多种化学元素

的水流混合加工。这就形成了如图所示波澜壮阔的的煤泥流。

工厂通常会建造木质堤坝拦截煤泥流。但通常这些木质堤坝

形同虚设。煤泥流夹带着煤和多种有毒化学物质,喷薄而下,

汇入河流。

黑血


这张图片中羽毛状的泡沫是在铝土废料中形成的。铝金属是从铝土中提炼的。

提炼时需要先用腐蚀性化学制品和大功率电流制造出氧化铝,而后电解还原

氧化铝以得到铝。这个过程会从液态物质里分解出铝土的固体杂质。该图

展示的就是对杂质的排放情况。此外,在制铝过程中所排放出的全氟化碳

则是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
地球的淤血


西绪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因为卓尔不凡的智慧惹恼了众神。作为惩罚,
他被判要将一块永远都会在最后一刻滚进山谷的大石头推上山顶。他注定不会成功,
将永远重复着这单一反复的动作。该图所示的是一辆在推铲石油焦炭的推土机。石
油焦碳是炼油产生的衍生品,可被用作能量资源和碳源。作为能量资源,71%的
石油焦碳被用作燃料来生产水泥,石灰,热电联产以及其他工业用途。而作为碳源,
它则可被用于生产铝制品和钢铁制品。

西绪弗斯的往复运动


这张图所展示的是用硫酸等化学成分制造磷酸盐原料时所排放出的具有放射性的酸性有害物质。
这些化工物质沿着废弃肥料渠为大地抹上两道黑与金。它们会渗入地表水,而后污染到地下水。
化肥是现代农业工业化革命的推动力之一。但据研究数据推测,不到50年,地球上的磷酸盐将
被耗尽。此外,民以食为天,种植粮食的土壤也因使用化肥而越发贫瘠。最终,化肥将会
侵入水源,污染江河湖海。

黄黑


这是佛罗里达州一座巨型磷酸盐废料渠的排通管道。
它排除的工业废料汇集成流,最终与地下水汇合。
剧毒巧克力


在提炼过磷酸盐后,工业废料就会排放到这里进行加工。
在废料渠中对它们进行固液分离。
邪恶的触须


这个装载架正在将木材移卸到火车上。这些木材的命运,
即被绞成纸浆,成为卫生纸和面纸。
树木屠宰场


该图所示的是巴吞鲁日一处曾经繁忙熙攘的制铝厂留下的一片狼籍。
衰败


这张图片所展示的是工人们在一处废坑中钻探泥浆。这些堪钻运作留下的副产品有
大量的碎石,钻头润滑剂以及放射性物质。这种形式的"废坑再开发"显示了勘探开
采的无休无止,没有穷尽。图片右下角的机械喷涂是违法操作,这将会威胁到该地
段的地下水体。
水力压裂钻探场


这个废料坑位于一处水力压裂钻探场。它再次揭示了对废料坑的
再次开采。同样,这种喷涂是违法的,并会污染地下水。
废料坑


天然气钻探嵌入农田中,开采资源。签了租约的农民们正在寻求法律途径逃离此地。
这些天然气钻探不仅及其碍眼,而且还会抽干该地区的地下水,污染水井,并波及
附近区域。
探测厂+探测厂


 <完>

2009年7月24日星期五

贺仲雄: 步入知本时代---漫谈学习科研与成才

步入知本时代

---漫谈学习科研与成才

(部分人的真实姓名隐去)

贺仲雄

本文段落:

引言 步入知本时代
一.喜逢科坛添新秀——青春 篇
二.钗于匣内待时飞 ——求知篇
三.衣带渐宽终不悔 ——奋斗篇
四.千叩柴扉百回开—— 拜师篇
五.跨溪结屋更清奇——选 题篇
六.石梯连云上九重——攀登 篇
七.红袖添香夜读书——家庭篇
八.人生难得几次搏——拼搏篇

九.笑看蓓蕾春雨时——成 才篇

2009年7月22日星期三

国内外常用数据库介绍

 
 

jfp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09-6-26 通过 科学堂 作者:刀客

一、中国 

1、中国知网(CNKI)   http://www.cnki.net/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是由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建设的综合性文献数据库,于1999年6月在

CERNET上开通了中心网站(http://www.cnki.net),在CHINANET上开通了第二中心网站(http://www.chinajournals.com),并且在许多图书馆和情报单位建立了镜像站点。目前CNKI已建成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系列光盘等大型数据库产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其主要产品之一。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CJFD)收录了1994年至今的6600种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的全文,积累全文文献618万篇,分为理工A(数理化天地生)、理工B(化学化工能源与材料)、理工C(工业技术)、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9个专辑,126个专题文献数据库。网站及数据库交换服务中心每日更新,各镜像站点通过互联网或光盘来实现更新。

2、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  http://www.cqvip.com/
     由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直属的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开发,收录1989年以来8000余种中文期刊的830余万篇文献,并以每年150万篇的速度递增 。维普数据库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所有文献被分为7个专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和图书情报,7大专辑又进一步细分为27个专题。

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http://sdb.csdl.ac.cn/index.jsp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创建于1989年,1999年起作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系列数据库(ASPT)的A辑,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联合主办,并由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正式出版,是我国最大、最具权威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国的SCI,为我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CSCD收录了国内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家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为650种。

4、Medch  http://www.medch.cn/
      medch数据库是北京唯博赛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医学类专业网站,提供外文文献的检索和全文传递服务。特点如下:
     1)、外文文献检索
      medch外文文献检索:提供1995年至今的800万篇医学文献,涵盖70多个国家的1万多本医学期刊.
      pubmed检索:数据与pubmed检索完全同步,具备高级检索与二次检索等检索方式,同时支持全文传递.
     2)、外文期刊导航
     介绍了国内外医学期刊1万余种,多数都有英文刊名、中文刊名、期刊缩写、投稿须知、中英文介绍。
     3)、外文书籍导航
      收录医学书籍10万余本,全部都有详细介绍,便于读者了解国际医学书籍现状。
     4)、医学翻译
      除了提供医学词汇翻译功能外,还提供大量原文为英文(含中文翻译)及原文为中文(含英文翻译)的双语医学读物,辅助读者理解。
     5)、药品说明书
      处方资料(药品说明书)可通过药品商品名、通用名检索国内合法使用的全部19万种药品。除了可以查看某种药品的通用说明书外,还可以浏览这个药品的所有生产厂家,以及单个生产厂家的特定说明书。
     
5、全国中西日俄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
 http://union.csdl.ac.cn/Union/index.jsp
     是全国性的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库报道国内 400多家图书情报单位收藏的中西日俄文期刊10万余种,收录的单位遍及中国科学院全院和北京地区各大图书情报单位以及国内一些大的图书情报单位。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信所、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国防科工委情报所、医科院图书馆、农科院图书馆等。从2000年起,数据库在国内率先对网络期刊进行系统的收集与编目,目前数据库收录网络西文期刊5194种,用户可通过数据库光盘或网络版直接连接到各期刊网站浏览期刊目次文摘信息。

6、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  http://cbmwww.imicams.ac.cn/
     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的,收录了1978年以来1,600多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总计340余万条记录,年增长量约40万条。学科范围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及中药学等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全部题录均根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词表)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新版《中医药学主题词表》进行了主题标引,并根据《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进行分类标引。

二、美国

1、Wiley InterScience http://www.interscience.wiley.com/

Wiley InterScience是John Wiely & Sons 公司创建的动态在线内容服务,1997年开始在网上开通。通过InterScience,Wiley公司以许可协议形式向用户提供在线访问全文内容的服务。Wiley InterScience收录了360多种科学、工程技术、医疗领域及相关专业期刊、30多种大型专业参考书、13种实验室手册的全文和500多个题目的Wiley学术图书的全文。其中被SCI收录的核心期刊近200种。期刊具体学科划分为:Business, Finance &Management (商业、金融和管理)、Chemistry (化学)、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科学)、Earth Science (地球科学)、Education (教育学)、Engineering (工程学)、Law (法律)、Life and Medical Sciences(生命科学与医学)、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数学统计学)、Physics (物理)、Psychology (心理学) 。

如何用代理注册自己的wiley interscience密码

忘记了是在哪里看到的了,不过的确是好用,我已经注册了一个,介绍给大家,大家不妨也注册一个。wiley interscience原来的确验证方法已经失效,大家不妨用SD代理试试看,一般来说定了SD的图书馆大多也定了wileyinterscience。

注意:(1)必须进入代理后进行注册,否则没有相应的权限,注册后要击活,方法是:进入代理后登陆—–点MYPROFILE——–点ActivateRoaming Access即可。
(2)当你手上有INTERSCIENCE的密码时,不要忘记去看看过期了没有!inTERSCIENCE的PWD用90天左右,必须续用!(据说不必须进入代理就右进行续用)方法是快到期之前点MYPROFILE——–点ActivateRoaming Access—–点LICENSE SOURCES、REFRESH ROAMING ACCESS即可。

2、isiknowledge/SCI  http://www.isiknowledge.com/
     SCI收录最重要的学术期刊和收录论文的参考文献并索引。("一个有效的索引必须严格限制它的收录范围,基本上应只收集对研究者有用的信息"。—Eugene Garfield, Ph. D)
     SCI覆盖学科领域:
  农业、天文学与天体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态学、工程、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基因与遗传、地球科学、免疫学、材料科学、数学、医学、微生物学、矿物学、神经科学、海洋学、肿瘤学、儿科学、药理学与制药、物理学、植物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外科学、通信科学、热带医学、兽医学、动物学等150 多个学科领域。收录期刊每一期每一篇文献。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
多学科综合性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全面收录1,800多种社会科学期刊,也收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所收录的期刊当中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包括人类学、商业、沟通、犯罪学和刑罚学、经济学、教育、环境研究、家庭研究、地理学、老年医学和老年病学、卫生政策和服务、计划与发展、历史、工业关系与劳工问题、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语言与语言学、法律、政治科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公共卫生、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社会学、药物滥用、城市研究、妇女问题、社会科学。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http://pcs.isiknowledge.com/
哲学、语言、语言学、文学评论、文学、音乐、哲学、诗歌、宗教、戏剧、考古学、建筑、艺术、亚洲研究、古典、舞蹈、电影/广播/电视、民俗、历史。

3、美国IEEE   http://www.ieee.org/
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s Engineers)是电子信息领域最著名的跨国性学术团体,其会员分布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IEEE统计,IEEE会员总数2001年比2000年增加3.1%,达到377342人,其中学生会员为65669人,增长12.6%。
随着人们的信息越来越多地来自Internet,IEEE需要为会员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IEEE应成为IEEE会员获得信息的首选之地。IEEE必须识别正确的信息,并提供对它们的访问方法。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一步是通过IEEE Xplore与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 (IEL)连接。IEL包括了1988年以来IEEE和IEE的所有期刊杂志和会议录,以及IEEE的标准,可以通过题目、关键词和摘要进行查阅。

4、美国EBSCO(英文文献期刊)  http://ejournals.ebsco.com
数据库简介:
  EBSCO公司从1986年开始出版电子出版物,共收集了4000多种索引和文摘型期刊和20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该公司含有Business Source Premier (商业资源电子文献库)、Academic Search Elite(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 500XK6
  Business Source Premier收录了三千多种索引、文摘型期刊和报纸,其中近三千种全文刊。数据库涉及国际商务、经济学、经济管理、金融、会计、劳动人事、银行等的主题范围,适合经济学、工商管理、金融银行、劳动人事管理等专业人员使用。数据库中有较著名"华尔街日报"(The Walls Street Journal)、"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每周商务"(Business Week)、"财富"(Fortune)、"经济学家智囊团国家报告" (EIU Country Reports)、 American Banker、Forbes、The Economist等报刊。该数据库从1990年开始提供全文,题录和文摘则可回溯检索到1984年,数据库每日更新。
  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Academic Search Premier,简称ASP):包括有关生物科学、工商经济、资讯科技、通讯传播、工程、教育、艺术、文学、医药学等领域的七千多种期刊,其中近四千种全文刊。
EBSCO内含有两个免费数据库:
ERIC为(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 (教育资源信息中心)是美国教育部的教育资源信息中心数据库,收录980多种教育及和教育相关的期刊文献的题录和文摘,包括250多种EBSCO收录的全文杂志教育文献数据库,数据为1967至今。

Newspaper Source (报纸资源)
Newspaper Source收录159种美国地方报纸、18种国际性报纸、6个新闻专线、9个报纸专栏,包括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洛山矶时报等194种报纸的全文。 另外还收录4种美国全国性报纸的索引和摘要。附:
Academic Search Elite 多学科学术期刊 全文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多学科学术期刊 全文
Business Source Elite 商业、管理、财经 全文
Business Source Premier 商业、管理、财经 全文
EconLit 经济学 文摘
Communication & Mass Media Complete (CMMC) 传播和大众传媒 全文 AGRICOLA 农业 文摘
EBSCO Hospital Package 医学、生物医学
MEDLINE 医学 文摘
Biomedical Reference Coll.: Comp. Ed. 生物医学 全文
Health Business Elite 医疗管理 全文
Psychology & Behavioral Sci. Coll.: Comp. Ed. 心理学和行为科学 全文
CINAHL 医学 - 护理学 文摘
Nursing & Allied Health Coll.: Comp. Ed. 医学 - 护理学 全文
Cochrane Collection 医学 - 护理学 全文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bstracts(IPA) 药学 文摘
SPORTDiscus 医学 - 运动医学 文摘
PsycINFO 心理学 文摘
ERIC 教育学 文摘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llection 教育学 全文
Canadian MAS FULLTEXT Elite 中、小学期刊读物 全文
Scientific American Archive Online 综合性科技期刊 全文
EBSCO Language & Literature Collection 语言文学数据库集锦
American Humanities Index 人文科学 文摘
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语言文学 文摘
Cloumbia Granger's Poetry Database 诗歌 全文
MagillOnLiterature Plus 文学 全文
Military Library FullTEXT 军事 全文
MasterFILE Premier 综合性期刊 全文
Newspaper Source 综合性报纸 全文
World Magazine Bank 综合性杂志 全文

5、ProQuest http://proquest.umi.com/login

ProQuest博士论文全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是PQDD数据库中部分记录的全文。PQDD的全称是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是世界著名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有欧美1,000余所大学文、理、工、农、医等领域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是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它是UMI公司的一个分库。

UMI公司简介:
  该公司的全称是UMI,The answser Company (UMI有问必答公司),成立于1938年,是全球最大的信息存储和发行商之一,也是美国学术界著名的出版商,它向全球160多个国家提供信息服务,内容涉及商业管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新闻、科学与技术、医药、金融与税务等。其出版物包括18,000多种外文缩微期刊、7000多种缩微报纸、150多万篇博士/硕士论文、20多万种绝版书及研究专集:从1980年起该公司开始电子出版物的制作与发行:如光盘数据库、磁带数据库、联机数据库等。

UMI提供以下三种数据库:
学术研究图书馆(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简称ARL)
  综合参考及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论文数据库,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商业与经济、教育、历史、传播学、法律、军事、文化、科学、医学、艺术、心理学、宗教与神学、社会学等学科,收录2,300多种期刊和报纸,其中全文刊占三分之二,有图像。可检索1971年来的文摘和1986年来的全文。
商业信息数据库(ABI/INFORM)
  ABI即为Abstracts of Business Information的缩写,世界著名商业及经济管理期刊论文数据库,收录有关财会、银行、商业、计算机、经济、能源、工程、环境、金融、国际贸易、保险、法律、管理、市场、税收、电信等主题的1,500多种商业期刊,涉及这些行业的市场、企业文化、企业案例分析、公司新闻和分析、国际贸易与投资、经济状况和预测等方面,其中全文刊超过50%,其余为文摘,有图像。

医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ProQuest Medical Library)
  该数据库收录有220种全文期刊,文献全文以PDF格式或文本加图像格式存储;收录范围包括所有保健专业的期刊,有护理学、儿科学、神经学、药理学、心脏病学、物理治疗及其它方面。

6、美国Netlibrary(英文电子图书) http://www.netlibrary.com
NetLibrary处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波尔德尔市,于1999年成立,是世界上向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的主要提供商。NetLibrary于2002年1月25日成为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的下属部门。目前,世界上7000多个图书馆通过netLibrary存取电子图书,其中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以及世界上其他成千的大小图书馆。
OCLC netLibrary目前提供40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60,000多种电子图书,并且每月增加约2,000种。这些电子图书覆盖所有主题范畴,约80%的书籍是面向大学程度的读者。大多数NetLibrary的电子图书内容新颖,近90%的电子图书是1990年后出版的。

netLibrary是OCLC的一个部门,是当前世界上eBook的主要提供商,它提供来自300多个出版商的50,000多种高质量电子图书,这些电子图书的90%是1990年后出版的,每月均增加几千种。

7、Drug Information Fulltext  http://www.ovid.com/site/catalog/DataBase/48.jsp
Drug Information Fulltext (DIFT) 收录来自逾2000本药物学专著的约110,000种目前在美国市场上通行的药物的信息。该数据库收录了两种主要的出版物:《可注射药物手册》和《美国医院处方服务药物信息》。
 《可注射药物手册》(Handbook on Injectable Drugs ,HID)是可注射药物稳定性和兼容性方面最可信赖的参考书,收录了300多种商品药的记录和药物研究方面的重要信息。
 《美国医院处方服务药物信息》(AHFS Drug Information)是权威的参考书,被人们称作"大红书"而广为人知,致力于为药剂师和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提供最详细的问题答案。提供在美国可以使用的每一种单药的评估信息,有超过5万种药物产品细节。收录包括药物的使用信息,注意事项,药物的相互作用,化学和稳定性,药理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剂量和给药,制剂等。

8、IPA  http://www.ipa.org/
     国际药学文摘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bstract,IPA),1964年发行印刷版,1970年后实现了计算机化服务。IPA数据库主要目的是评论和介绍药学文献,包括药物临床和技术信息、药学实践、药学教育、药学和药物的法律问题,数据由美国医药卫生系统药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ASHP)提供。
     ASHP收集750多种世界各地期刊信息。1988年开始提供美国医院药师协会主要会议发表文章的摘要,现在还提供美国药学会(American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APHA)和美国药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Colleges of Pharmacy,AACP)年会的介绍摘要。
  IPA既包括了美国所有州药学期刊,又包括了大部分化妆品出版物。美国医药卫生系统药师协会(ASHP)选择标准没有文章语种和杂志影响大小的限制,无论社论、评论和其他文字信息,凡是带药学重要信息的都被摘录和索引。
  IPA数据库中药物的术语是依照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出版、美国医院处方服务机构(American Hospital Formulary Service,AHFS)制定的类目进行分类的,可以在药理学/治疗学分类(PC)字段中检索这些术语。

9、PubMed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
      PubMed是互联网上最著名的免费Medline数据库,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生物信息技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提供,网址为: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该系统于1997年开始使用,与以往的Medline光盘数据库相比,收录范围广、更新速度快、界面友好。PubMed的数据主要有4个部分:
     Medline:与我们通常使用的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范围、年代、内容相同,但数据更新速度较快。

     OLDMEDLINE:收录了1950-1965年间的美国医学索引(IM)中的题录。
     In Process Citations:临时性的数据库,收录准备进行标引的题录和文摘信息,每天都在接受新的数据,进行文献的标引和加工,每周把加工好的数据加入到Medline中,同时从In Process Citations库中删除。InProcess Citations中的记录标有[PubMed- in process]的标记。
     Record supplied by publisher:出版商将期刊文献信息电子版提供给PubMed后,每条记录都标有[PubMed- as supplied by publisher]的标记,这些记录每天都在不停地向In Process Citations库中传送,加入到InProcess Citations后,原有的标记将改为[PubMed- in process]的标记。由于被Medline收录的有些期刊所涉及学科范围较广,有些文献已超出了Medline的收录范围(如地壳运动、火山爆发等),从而不能进入Medline,但仍然存在于PubMed中,其标记为[PubMed]。       

10、MEDLINE  http://medline.cos.com/
      MEDLINE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NLM)开发的当今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文摘类医学文献数据库之一。早期的MEDLINE包括了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国际护理索引》(International Nursing Index)和《牙科文献索引》(Index to Dental Literature)三大检索工具的内容,后来又有更多的子文档加入,如AIDS-HIV、Bioethics、Biotechnology等数据库。MEDLINE收录了自1966年以来世界上70多个国家约4,000多种生物医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题录或文摘,其中大约有75%的文献为英文文献,文献来源以美国为主。目前MEDLINE的记录数已经超过了1,000多万条,覆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牙科学、兽医学、卫生保健、营养卫生、职业卫生、卫生管理等。数据库不提供全文,大多数文献都带有英文文摘(1975年以前的文献无文摘)。

11、LWW  http://www.lwwonline.com/
      LWW是OVID公司把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Inc. (LWW) 核心期刊组成的生物学全文期刊医学专集 ( LWW Fulltext Collection Total Access),是世界上第二大医学出版社,其临床医学及护理学尤为特出。

LWW 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235种医学期刊,其中154种为核心刊(90%为英, 美核心刊),约150种刊被ISI 收录,且影响因子较高。回溯期最早至1993年。

12、HMIC  http://www.ovid.com/site/catalog/DataBase/99.jsp
      HMIC(Health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nsortium)包括英国本土及以外的有关卫生管理及相关主题的3个完整的书目数据库,有期刊论文、专论和技术报告等,总记录300,000多条,每年增加12000多条,每半月更新一次。
  1.DH(department of health)data是一个健康信息服务的数据库,包括健康服务和医院管理的信息。

  2.King's Fund Database(KF数据库),包括皇家基金图书馆的书目信息,一个独立健康慈善机构,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卫生和社会保健服务的管理。图书馆向公众开放,包括的主题有:英国卫生管理和服务、社会保健、服务发展、国立卫生服务组织机构和管理、卫生保健经济学等。记录信息包括图书、小册子、政府报告、期刊论文的摘要和范围广泛的灰色文献。
  3.HELMIS(health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数据库由Nuffield Institute for Health提供,涉及英国、欧洲大陆(包括东欧)和发展中国家的社区护理和卫生系统管理,主题包括初级保健、健康系统改革、比较系统、计划、协同工作、卫生经济学等

13、BP(BIOSIS Previews) http://ovidsp.tx.ovid.com/
     由美国生物科学信息服务社 (BIOSIS)开发,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科学文摘索引数据库,包含Biological Abstracts, Biological Abstracts/RRM (Reports, Reviews, and Meetings)的内容。BIOSIS Previews覆盖所有生命科学的领域,包括: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工程学、植物学、临床和实验医学、药理学、动物学、农学和兽医学。它收录了90多个国家的5000多种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期刊,以及相关的国际会议、综述、书籍和专利信息。BIOSIS Previews 包括了1969年以来的约1300万条记录。数据库每周更新,每年增加560,000 余条新记录。与MEDLINE比较,BP更偏重与基础和理论研究的报道。

14、《科学在线》(Science Online)   http://www.sciencemag.org/
      由AAAS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Highwire提供平台服务的综合性电子出版物。内容包括《科学》、《今日科学》《科学快讯》、《信号转导知识环境》和《衰老科学知识环境》。
    《科学》周刊(Science):创建于1880年,是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科学周刊。影响因子在所有科技类出版物中排名第一。
 《今日科学》(Science Now) :《科学》周刊的新闻组为网上用户提供的有关科研成果或科学政策的最新消息和相关报道。
 《科学快讯》(Science Express):《科学》用于及时报道研究文章的网上预先出版服务。
 《信号转导知识环境》(Science'STKE):包括了研究人员和学生在别处查询不到的原始评论、观点以及编辑指南;具有独特的连接标识图,用于访问有关细胞信号路径的构成与关系的数据库。包含了原始的协议,展现了关于实验方法的重要实验技巧和指南。STKE 的索引是按照Index Medicus/MEDLINE编写的。还包括一本虚拟期刊,能够从50多种期刊中查找到成千上万篇关于信号转导方面最好的文章。
 《衰老科学知识环境》(Science'SAGE KE):包含了原始的评论、观点和意见以及由研究团体成员所撰写的对神经退化病例的研究,这些都是在别处无法看到的;囊括了由一流科学家们报道和撰写的有关这一领域最新发展及意义(本周最重要的)的大纲以及较为详细的新闻文章。SAGE KE 创造了一个虚拟社区,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相互交换信息和讨论的机会;为用户提供途径,通过虚拟期刊获取成千上万篇有关衰老科学文章的文摘。SAGE KE的主编和科学顾问团成员都是在这一领域非常活跃的研究人员,通晓该领域的最新发展。

三、荷兰

1、Sciencedirect  http://www.sciencedirect.com/  http://elsevier.lib.tsinghua.edu.cn/
荷兰Elsevier Science公司出版的期刊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位学术期刊,它拥有1263种电子全文期刊数据库,并已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立镜像站点:ScienceDirect OnSite(SDOS)。国内11所学术图书馆于2000年首批联合订购SDOS数据库中1998年以来的全文期刊。 它得到70多个国家认可,中国高校每月下载量高达250万篇。包括2200多种期刊,780多万篇全文,包括在编文章;2000多种图书,包括常用参考书、系列丛书、手册;6000多万条摘要。涉及农业和生物科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商业,管理和财会、化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决策科学、地球和行星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金融、社会科学、能源和动力、工程和技术、环境科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材料科学、数学、医学、神经系统科学、药理学、毒理学和药物学、物理学和天文学、心理学。

2、EMBASE http://www.embase.com/
EMBASE.com是Elservler公司2003年推出的新产品。作为全球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生物医学与药理学文献数据库,EMBASE.com将EMBASE(荷兰医学文摘) (1974年以来)的900多万条生物医学记录与600多万条独特的MDELINE(1966年以来)的记录相结合。囊括了7O多个国家/地区出版的6500多种刊物,覆盖各种疾病和药物信息,尤其涵盖了大量欧洲和亚洲医学刊物,是其它同类型数据库所无法匹敌的,真正满足生物医学领域的用户对信息全面性的需求。

EMBASE.com是Elsevier推出的针对生物医学和药理学领域信息所提供的基于网络的数据检索服务。EMBASE收录文献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基础和临床医学,还包括与医学相关的许多领域,如药物研究、药理学、配药学、药剂学、药物副作用、毒物学、生物工艺学、保健策略与管理、药物经济学、医疗公共政策管理、公共职业与环境卫生、药物依赖性及滥用、精神科学、替代与补充医学、法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

3、Cell Press  http://www.cell.com/cellpress
     荷兰Elsevier出版集团的生命科学领域内的一个著名品牌。它出版了Cell、Neuron等九种前沿学术期刊,这些期刊文章被广泛引用,是公认的了解生物医学最新学术成果的必读文献。  
     Cell Press的期刊在ISI学科排名中名列前茅。Cell在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29.887,在过去7年中有6年都被列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领域内的顶级刊物。另外一些新的期刊,如Molecular Cell,Developmental Cell 和Cancer Cell等已迅速成为各自研究领域内的顶级刊物。目前包括Cell、 Neuron、Immunity、 Molecular Cell、Developmental Cell、 Cancer Cell、Current Biology、 Structure、Chemistry &Biology。

4、荷兰OVID(英文文献期刊) http://gateway.ovid.com
它由Wolters Kluwer集团之一OVID科技公司是由总裁Mark Nelson于1984年创立于纽约,由一人开始营业,扩展至目前已有将近200人。分公司分布于世界各地,如:雪梨、伦敦、巴黎……等地。公司名称也从最早的OnlineResearch System改名为CD Plus,CDP echnologies,而至目前的OVID Technologies,以强调突显Ovid公司与客户及软体间的专业关系。
Ovid是一全球性的资讯公司,以创造容易撷取资讯、独立于平台之媒介为使命。无论我们的顾客使用Dos、Windows、Unix或全球资讯网和Java平台,皆可经由Ovid一般使用者介面轻易地撷取资讯。公司的发展最初由医学起家,从Medline至目前已包涵人文、社会、科技等近百种资料库。
1984 发展第一代检索界面
1990 发表CDPNet,建立第一套以PC为基础,经由Novell环境检索的网路系统
1991 发表CDPNet Version 2.0,并荣获Information World Review评为年度最佳产品
1992 Beta version of Ovid 3.0成为Medline第一个Windows界面的产品
1993 发表Unix版系统,并荣获Information Today评为最佳使用界面及检索引擎
1994 1. 并购BRS公司,开启CDP Online业务
   2. 公开发行股票于美国地区上市
1995 1. 发表Windows和VT-100界面Z39.50相容的Ovid Client/Server
    2. 发表Ovid Core Biomedical Collection及Ovid全文系统
    3. 荣获Business Week评为全美排行第14大成长迅速的公司
1996 发表Z39.50相容的Ovid Web Gateway
1997 发表第一套Java检索介面-Ovid Java Client
1998 1. 发表400种STM(Science Technology Medicine)电子全文期刊
    2. 九月份Wolters Kluwer采购Ovid公司股票,Ovid公司原为检索软体出版公司,现为Wolters Kluwer集团之一员,因Wolters Kluwer公司为全球知名900种期刊之出版商,故现今Ovid除了出版检索软体,也是Information Provider。

5、Kluwer www.springerlink.com/
包含电子图书和期刊。
荷兰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是具有国际性声誉的学术出版商,它出版的图书、期刊一向品质较高,备受专家和学者的信赖和赞誉。Kluwer Online是Kluwer出版的600余种期刊的网络版,专门基于互联网提供Kluwer电子期刊的查询、阅览服务。2005年, Kluwer Acdemic Publisher被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Verlag)收购,Kluwer Online全部文献资料(包括2006年之前出版的)并入SpringerLink。

Kluwer Online电子期刊,涵盖24个学科专题。其学科分类及其期刊种数如下:
Psychology ( 心理学 ) 85 种
Biological Sciences ( 生物学 ) 121 种
Law ( 法学 ) 80 种
Medicine ( 医学 ) 112 种
Philosophy ( 哲学 ) 44 种
Chemistry ( 化学 ) 81 种
Social Sciences ( 社会科学 ) 46 种
Computer Sciences ( 计算机和信息科学 ) 60 种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工商管理 ) 30 种
Mathematics ( 数学 ) 67 种
Education ( 教育 ) 29 种
Engineering ( 工程 ) 36 种
Economics ( 经济学 ) 31 种
Physics  ( 物理学 ) 21 种
Linguistics ( 语言学 ) 9 种
Materials Sciences ( 材料科学 ) 27 种
Humanities ( 人文科学 ) 8 种
Earth Sciences ( 地球科学 ) 27 种
Archaeology ( 考古学 ) 6 种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电气电子工程 ) 16 种
Operations Research/Management Science ( 运筹学 / 管理学 ) 5 种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环境科学 ) 23 种
Art ( 艺术 ) 1 种
Astronomy ( 天文学 / 天体物理学 / 空间科学 ) 9 种 

四、英国

1、Ingenta http://www.ingenta.com/
Ingenta网站是Ingenta公司于1998年建成的学术信息平台。在几年的发展中,该公司先后兼并了多家信息公司,合并了这些公司的数据库。2001年,Ingenta公司兼并了Catchword公司,近期Ingenta准备将两家公司的信息平台整合为一体。在整合之前,用户可分别从Ingenta.com和Catchword.com查询对方提供的全部信息。整合后可提供全球190多个学术出版机构的全文联机期刊5,400多种,以及26,000多种其它类型出版物。目前,Ingenta公司在英国和美国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拥有分布于世界各地的10,000多个团体用户和2,500多万个个人用户,已成为全球学术信息服务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文献检索系统。

2、Blackwell www.blackwell-synergy.com
Blackwell出版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期刊出版商之一(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牛津),以出版国际性期刊为主,包含很多非英美地区出版的英文期刊。它所出版的学术期刊在科学技术、医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学科领域享有盛誉。
  近年来,Blackwell出版的期刊不断发展。目前,Blackwell出版期刊总数已超过700种,其中理科类期刊占54%左右,其余为人文社会科学类。涉及学科包括:农业、动物学、医学、工程、数学统计、计算机技术、商业经济、生命科学、物理学、人文科学、艺术、社会及行为科学等。
  Blackwell出版期刊的学术质量很高,很多是各学科领域内的核心刊物,据最新统计,其中被SCI收录的核心期刊有239种,被SSCI收录的有118种。

3、《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EB)  http://search.eb.com/
     又称《大英百科全书》,在西方百科全书中享有盛誉。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EB Online)作为第一部Internet网上的百科全书,1994年正式网上发布以后受到各方好评,多次获得电子出版物或软件方面的有关奖项。目前,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的用户已遍及国外各高校、中小学、公共图书馆及政府机构。特别是在欧美地区,几乎每个图书馆都在使用EB Online电子版。EB Online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电子参考工具之一。

4、BMJ  http://www.bmj.com/
     BMJ出版集团成立于1840年,是BMA(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的一部分,作为医学和专业期刊领域领先的出版社,BMJ一直致力于"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以及科研团体和公众出版权威的出版物",旗下包括BMJ

Journal Collection、Clinic Evidence、BestTreatments、BMJ Learning。
     BMJ Journal Collection (BMJ期刊专辑)不仅包括著名的《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而且还收录了从医疗保健管理到神经学等领域的其他22种期刊,编者来自世界各地,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欧洲、东南亚地区。出版的许多期刊都在其各自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Gut(《内脏》)、Thorax(《胸腔》)、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 (《儿童期疾病档案》)以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风湿病年鉴》) 。所有期刊均可以在线获得,涵盖专业领域、大众健康和循证医学领域,主要为临床期刊,旨在帮助医务工作者提高日常工作经验。(http://journals.bmj.com/
     Clinical Evidence(临床实证)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有关常见临床干预影响实证的最佳资源。它提供病症的概述,以及用于该病症的预防和治疗干预手段的优缺点;强调支持特定干预手段的最佳可得实证,重在为患者带来最佳结果;涵盖了治疗和护理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病症。
     Clinical Evidence Online (临床实证在线)现涵盖500个主题以及超过2000种的治疗方法;每月都在不断的在线扩充更新资料和新主题;包括链接至PubMed、Embase和Cochrane精华内容的参考资料;包括一些不在印刷期刊中出版而仅有网络版的主题;还提供其它服务,如:电子邮件提醒服务;诸如常见缩写、术语和药物名称指南之类的有关网站工具;讲座用的下载版EBM(循证医学培训)模块;借助PDA方式快捷的获得全部的临床实证内容。(http://www.clinicalevidence.com

BMJ 期刊专辑列表:
British Medical Journal(《英国医学期刊》)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风湿病年鉴》)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儿童期疾病档案》)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英国眼科学期刊》)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英国运动医学期刊》)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急诊医学期刊》)
Gut (《内脏》)
Heart(《心脏》)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临床病理学期刊》)
Journal of Medicine Ethics (《医学伦理学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医学遗传学期刊》)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及精神病学期刊》)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研究生医学期刊》)
Quality and Safety in Health Care(《医疗保健的品质与安全》)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性传播感染疾病》)
Thorax(《胸腔》)

循证医学类期刊
Evidence-Based Medicine (《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ntal Health(《循证精神健康》)
Evidence-Based Nursing (《循证护理学》)

公共卫生类期刊
Injury Prevention (《伤害预防》)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流行病学与社区健康期刊》)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职业与环境医学》)
Tobacco Control(《烟草控制》)   
4、OUP全文数据库
     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OUP)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和規模最大的大学出版社,现出版180多种同行评审过的期刊,其中三分之二的期刊是与学协会及国际组织合作出版的。覆盖的学术领域,包括生物、医学、化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工程、政治、经济、法律、语言、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
  据2006年JCR报告统计,在牛津出版的全部180余种期刊中,被SCI/SSCI收录的期刊有119种。其中SCI收录123种,去重后为80种,SSCI收录52种,去重后为39种。收录总数超过出版期刊总数的66%。其中Human ReproductionUpdate、Brain、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Public Opinion Quarterly等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在相关领域内排名第一。 (http://www.oxfordjournals.org/

五、德国

1、springer
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Verlag)是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出版集团, 通过Springer LINK系统提供学术期刊及电子图书的在线服务。
  Springer公司和 EBSCO/Metapress 公司现已开通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服务。目前Springer LINK所提供的全文电子期刊共包含439种学术期刊(其中近400种为英文期刊),按学科分为以下11个"在线图书馆":生命科学、医学、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法律、工程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 、物理学与天文学,是科研人员的重要信息源。
  目前大部分期刊可以阅读全文,但也有一些期刊尚不能阅读全文,一般规律是:显示pdf字样的,可以打开全文,显示remote pdf字样的,则不能打开全文,目前代理公司正在解决此事。
Springer Link 涵盖的学科范围及种数:
 Law (法律): 5种 Environmental (环境科学): 37 种
 Medicine (医学): 179种 Geoscience (地球科学): 53种
 Mathematics (数学): 73种 Life Science (生命科学): 105种
 Economics (经济学): 30种 Chemical Sciences (化学): 36种
 Engineering (工程): 58种 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科学):45种
 Physics and Astronomy(物理与天文学):61种

六、瑞士

1、S.Karger  http://www.karger.com/
     S.Karger AG 公司,是瑞士一家著名医学和科技出版公司,於1890年创建于德国柏林,创始人Samuel Karger立志要将其发展为医学专业出版公司。目前,S.Karger的出版品以医学为主,学科领域涵盖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最新的发展,从变态学到肿瘤学、从内分泌学到肾脏学、从神经系统科学到遗传学等所有生物医学相关领域。是目前全球为数不多完全专注于医学领域的出版社,也是医学及生物科学界享有盛誉的出版社之一,曾因出版众多科学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专著而盛名。现有41个系列丛书 (print and electronic),每年出版约150本书新书,包括连续出版物和非连续出版物。S.Karger全球著名的医学刊物:
血液学Acta Haematologica
泌尿和肾脏学 American Journal of Nephrology
泌尿和肾脏学 Blood Purification
心血管系统Cardiology
牙科,口腔外科及其医药Caries Research
外周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基因和遗传Cytogenetic and Genome Research
皮肤病和性病Dermatology
胃肠道学,肝脏学Digestion
免疫学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
传染病学,微生物学,病毒学Intervirology
外周血管疾病Journal of Vascular Research
泌尿和肾脏学Nephron
内分泌学和新陈代谢Neuroendocrinology
肿瘤学Oncology
耳鼻喉科ORL
胃肠道学和肝脏学Pancreatology
精神病学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呼吸系统Respiration
神经影像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老年医学和老年学Dementia and Geriatric Cognitive Disorders

相关日志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